摘 要: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化、應試教育的改革、全民閱讀的推廣無一不在沖擊著語文教學這座堡壘。在語文課上關注學生的語言實踐,是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正確解讀教材、找準語言訓練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實踐。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閱讀;語文味
語文究竟教什么?這一問題困擾著當下許多教師。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化、應試教育的改革、全民閱讀的推廣無一不在沖擊著語文教學這座堡壘。就個人而言,反思過去的教學,我仍是停留在就文講文的狀態。正如許多專家學者所說的,語文課缺少“語文味”。何為“語文味”?我認為,那就是在語文課上關注學生的語言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這里涉及兩個關鍵詞,一是語言實踐,二是語文核心素養。吳忠豪教授在《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一文中指出,語文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語言實踐中提升的。因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找準語言訓練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有效的語言實踐訓練來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 “鉆進去”——正確解讀教材
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往往影響著一堂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教師由于多種原因,在文本細讀上是做得不夠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文本細讀上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一是有的教師還不會細讀文本。他們一般都按照教學參考書建議去進行解讀教材,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細讀研讀文本。
二是有的教師不能獨立細讀文本。在我們老師身邊充斥著許多教學參考資料,有文字的,如教學參考書、教學設計,有音像的,這個更多,只要百度一下,許多資料都跳出來,供你參考。
我們都知道,這么多的資料對老師來說是雙刃劍。在一次外出培訓中,有幸聆聽了劉春生老師的講座《解讀第一》,從中受到了頗多啟發。教師對教材要做到深入的解析,首先要建立在“裸讀”的基礎上,即先不看任何參考書,直接與文本對話,把最直接、最初的感受先建立起來。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上好一節課,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當作一般讀者靜下心來去閱讀教材,“鉆進去”“潛心會文本”“披文以入情”,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 “跳出來”——找準語言訓練
教師進行解讀文本后,要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閱讀教學的三部曲——“積累”“理解”“運用”。在“積累”方面,比較容易做到也容易做好。比如在教學一篇課文時,我會讓學生提前做預習本,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剛開始有些孩子做得比較不好,在于不懂得區分何為好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數量的增加,學生的這一能力在逐漸提升,很容易能夠從文章中找到“用得妙”的詞。在語言的“理解”方面,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去注意,在課堂教學中把一些經典的、具有語言訓練意義的語句提煉出來,著重進行指導。比如,在學習《飛奪瀘定橋》這一課時,我抓住了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聲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二十二位英雄拿著沖鋒槍、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后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感受文中“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前半部分是“面”的描寫,后半部分二十二位英雄是“點”的描寫。在給出寫作訓練題,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寫一寫運動會賽場。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將“點面結合”這一寫作手法掌握下來。當然,一次的語言訓練不足以讓全體學生都掌握一種閱讀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
三、 “學進去”——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閱讀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語文教材是規范的閱讀材料。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范本,是老師拿來教學生閱讀方法的范本。
從體裁上來看,文章的體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而學習閱讀這些類別的文章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內容之一。語文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沒有孰重孰輕,只有相輔相成。而以往的教學是過于注重人文性,學習一篇課文常常過度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如今,舊觀念被轉變,新思潮催我們提高語文能力的教學。比如,學習記敘文時,教師教會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的《一枚金幣》一課,我就抓住故事的主人公父親和兒子、三次給金幣、三次丟金幣等關鍵信息教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我還利用起這一主題單元的另外一篇課文《散落的鈔票》讓學生進行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訓練。再如,在教學說明文時,教會學生說明方法的學習。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的第12單元的語文天地自讀課文《雪》,我就讓學生在文中自主找出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運用,要求學生要找出理由根據。由于先前已經有過學習說明文的經驗,所以,在學習這篇說明文時其實是對學生學習的一個鞏固訓練。學生掌握了各類體裁文章的特點,就能比較好地把握好閱讀重點,提升閱讀的效率。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任重而道遠。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向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教,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上有“語文味”的語文課,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于德君,吳忠豪.現代語境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吳忠豪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通訊,2014(18):8-11.
作者簡介:黃秋蘭,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