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與發展,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真正的“主人”。本文就將以譯林小學英語3B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為例,從學生的課前預習,師生的課堂互動,以及課后的評價鞏固這三方面談談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低中年級兒童;興趣;英語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技巧與方法。由于低中年級兒童處在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他們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一線教師需認識到這點,正確地引導學生,充分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并相應地落實于教學中。
一、 注重預習之“型”打好學生自主學習之“基”
新課程標準二級學習策略中提到: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可一線教師難免會發現,當我們在新課的導入向學生提問時,即使提前布置了學生預習,學生反應不大。這主要是由低中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預習,不知道針對不同的內容需做好哪些準備工作。以至于根本無法做到主動向他人請教,因此,就這一現象,我們教師需做好相應的指導,讓學生離開了教師和課堂,也能得到預習方法上的引領。以本課為例,本單元主要涉及些學校用品類詞匯,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在擴充同類詞這欄中,會看到學生羅列出許多沒有學過的單詞:pencil box、ball pen、pencil sharpener等。當然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每次預習過后,教師應及時地翻閱每個孩子的表格并及時地在評價欄里作出評價,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又利于我們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以這種“填表格式”的形式讓學生完成預習工作,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推動了他們的英語學習主動性。
二、 注重課堂教學之“實”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之“策”
英語,本身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相對來說比較的枯燥,又考慮到低中年級兒童的特殊性,要求一線教師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激發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但又不能華而不實。那么,如何讓低中年級兒童在英語學習中,從“學會”過渡到“會學”,需教師加以科學性地引導。
(一) 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立足課堂,善做“減法”
教師,作為課程實施過程的四大要素之一,起著紐帶作用。因此,在備本課時,我預先了解到,本冊教材單元之間有一定的過渡銜接,本課重點句型以be動詞:“Is”引導的一般疑問句在上一單元Cartoon time中出現,學生頭腦中已有概念。于是在教授該重點句型時,我帶領學生回顧下3A Unit 2 Im Liu Tao中出現的以be動詞:“Are”引導的一般疑問句,并通過PPT呈現句子。讓學生在觀察后,嘗試著總結出一般疑問句的規則:一般疑問句是問句的一種,它是用“Yes/No”來回答的問句。簡單明了,不需要師生在琢磨理解概念上浪費時間,利于學生辨別記憶。
所以,教師必須充分肯定學生的能力,信任他們,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給予他們充分的時空,讓其做學習真正的主人。
(二) 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性,抓住時機,會做“加法”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低中年級兒童所處年齡段的特殊性,我們也得為他們創設自學的空間,抓住時機,適當地點撥,使他們的自主學習之路更平坦。如在教授本課詞匯時,在課的設計之初,我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復習一些修飾物體特征的形容詞或顏色類詞匯。因此,在教授單詞“pen”后,我通過PPT呈現了一支黃色的鋼筆,想讓學生組詞:a yellow pen,可發現學生無法跟上我的設計思路,以至于后面呈現的兩支長短不一的鋼筆,幾乎是我說出答案:a short/long pen。后經聽課老師提點,可先以一個單詞“pen”為例,進行口頭的舉例,再可通過PPT呈現圖片并配以相應的單詞進行說明。在之后的幾個單詞:ruler、crayon、rubber等教授時,就可以放手地讓學生去說。這在平行班的教授中,果然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 高效把握學生的特殊性,激發興趣,巧做“乘法”
考慮到低、中年級學生學習的特殊性:以興趣為主導的學習。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要學”英語。在本課的教授中,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入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麥兜”。以他在上一節美術課,讓學生說說他畫畫需要什么文具,以此引出本課新授詞的教授。接著讓學生猜猜麥兜準備畫什么,通過PPT特效讓學生學習操練句子:Is this/that a...?最后設計麥兜開始畫時,找不到鉛筆了,從而導入文章教學。整個教學過程自然嚴謹,又富有故事情境性,與低中年級孩子的天性十分貼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英語,發自內心的喜歡上英語,進而主動地學習英語,這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必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 注重課后評價之“新”映射學生自主學習之“本”
對于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分為對學生課上口頭表達作出評價和學生課后作業的反饋進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多對學生作出肯定的評價,教師做好調控作用,盡量做到對每個孩子都有評價。
針對本課Story time的教學,課的結尾處呈現表格,并通過簡單的口頭調查,讓學生以舉手的方式來反饋信息,檢驗自主學習成效的同時,學生也是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了一個簡單的自主評價。再如學生比較排斥的課文背誦,我也會借助于一些教學手段。在開學初就在圖書角繪制一棵樹,由上到下分成八份,并把班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成八組,用彩紙剪出八顆蘋果式的表格,哪組先背出來就把那組的蘋果貼到最高處,這樣可以借助組員的力量帶動各成員積極背書。新穎的自主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引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英語的自主學習中。
總之,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求我們當代英語教師在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著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努力為低中年級兒童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培養興趣,循循善誘,激發問題意識,注重思維能力、想象力的形成,讓他們真正地“會學”英語,從而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這條路走得更順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郭翠翠,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