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杉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預測與有效提問是相輔相成的。閱讀得到內化后就會發揮想象力進行預測,醞釀預測的過程中產生很多問題需要分析與解決,而有效提問可以促進預測的生成,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也說明了創新與提問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
閱讀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不同的閱讀內容、目的,持不同的閱讀動機、態度,以及在不同的閱讀活動情境中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能力。語文教師圍繞“預測”的閱讀主題策略,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激發興趣、探究內容、自主閱讀、讀寫結合,去主動發現問題,對發展學生的自主思維、閱讀、深度學習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學、練、運用閱讀方法。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閱讀“敢問”興趣
閱讀預測是在有效提問中不斷進行歸納與總結而產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有效提問從宏觀角度而言,應符合閱讀目標與內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啟發性;從微觀角度來講可以使人質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去積極解決問題。小學生知識閱讀基礎與生活經驗有限,且處于形象思維能力強的階段,語文教師應創設生動、直觀、有趣的問題情境,從激趣中挖掘潛能、令學生萌發強烈的質疑與求知欲,從而產生“敢問”的積極性。
例如,可以根據課文閱讀內容,使用靜態的掛圖作為課文背景、動態的多媒體閱讀課件、組織角色閱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平等、和諧、快樂的閱讀氛圍中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自然流露“敢問”的主觀能動性。
二、探究課文內容,學習閱讀“會問”策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著學生在不斷閱讀中的深入理解,有效提問會形成一個個問題組成的“問題串”。依托課文內容的每一個問題,構成課文中心思想為主線的學習成果,問題的剖析與展開拓展了學生閱讀的視野,每一個問題的解決也是學生學習預測的良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問”成為“問題串”的關鍵因素。因此,語文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正確的提問方法,可以讓學生有技巧地“會問”。
例如,《總也到不了的老屋》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圍繞學習重點與難點提問、圍繞中心思想提問、借助色彩鮮艷的插圖、循循善誘的導語、啟發領悟而發人深省的旁批、簡潔明快的表格等信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各種可能性并聯系上下文進行預測,感受故事結局的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會預測是有一定根據的邊閱讀邊想象、邊猜測邊驗證,不具有隨意性特點。
三、實踐自主閱讀,練習閱讀“好問”策略
預測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的假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學習預測可以監督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與提高閱讀中把注意力放在學習重點與難點上。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猜測與推想能力,即預測。而這都應建立在高效的自主閱讀基礎上,不但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獨立思考的精神,經過長期的實踐訓練,還可以在量變中激發內因形成質變。依照方法、遵循規律、科學合理地預測產生有效提問、恰到好處地提問,自主閱讀使學生的閱讀體驗深刻,問題是預測的閱讀動力,預測是將學生大腦中的知識與文章內容進行聯系與預見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因此,自主閱讀的獨立思考引發了“好問”,“好問”是不斷推進預測進程的驅動之力,問題的解決也成為預測的鋪敘。
帶著問題進行預測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預測是解決課文深層的內涵問題。學生通過以“預測”為閱讀目的而自主閱讀,對自己的閱讀是一種復習、也是一種檢驗與鞏固。
四、預測續寫結合,運用閱讀“善問”策略
預測不但有溫故知新,而且有知文創新。預測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學習中的閱讀策略是:猜想、驗證、再猜想的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注意力會被強效而持續吸引,“有效提問”隨著預測的展開而同步跟進,“學而善問”使學生的思維判斷力得到不斷強化,促進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增強。通過學習預測,學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樣以假設為出發點,又是沿著怎樣的脈絡而逐步展開的,學習到選材的技巧、謀篇布局的技能,就可以學以致用,將預測與續寫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胸有成竹、一揮而就,將閱讀學習中的預測和有效提問巧妙地遷移到習作訓練中。
例如:《胡蘿卜先生的胡子》一文的預測與續寫,語文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想象,補充續寫文中故事的關鍵情節(預測胡蘿卜先生第三次會遇到誰?發生了什么?),幫助學生在精讀與略讀結合、回顧式結合探究式閱讀中厘清作者的基本思路,鼓勵學生結合預測“善于提出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與正確引導,然后讓學生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來續寫自己的構思習作。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的預測與有效提問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事半功倍。有效提問可以激活學生大腦中的已知信息,從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課文閱讀內容進行富有創意的預測。因此,語文教師應立足單元的整體設計,在一課一得中幫助學生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呈現出“敢問、好問、會問、善問”的本領,有利于學生在疑問中探究知識的真諦,在預測中積極發展思維,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發展智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晶.借鑒程序性知識理論培養學生閱讀提問能力[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4).
[2]燕春霞.巧用多讀善思,把握課文內容[J].課外語文,2016(1).
[3]孟利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學周刊,2015(6).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