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鄉村地區的家長逐步對孩子的教育持高度的關注度與期望度,大量的學生通過“擇校學習”的方式進入城市學校就讀,這也引發了近幾年來新一輪的進城務工子女隨遷就讀熱潮。學生隨遷入城就讀數量的不斷增多,自然會導致鄉村小學生數量的不斷減少,這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小學“小班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就在此背景下,重點針對農村小學“小班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展開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提高小班化班級管理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小班化;管理模式;提高對策
事實證明,在農村小學實施科學的“小班化”班級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還能更好地幫助教師科學、合理地進行班級事務、學生等各方面的協調與管理,也是激發農村小學辦學活力,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相對于傳統的“大班化”班級管理,“小班化”不僅順應了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也是一種現實的教育狀態。“小班化”與“班級管理策略”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基于“小班化”的管理模式,教師可以結合班級教學實際狀況,制定科學的班級管理策略,并積極創建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所創建的班級環境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更好地展開日常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修養。
一、“小班化”與“班級管理策略”的基本概念
(一)“小班化”班級模式
“小班化”班級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種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可以開展分散化管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當“小班化”的班級模式最初傳入國內小學教育領域時,曾有學者提出對其的質疑,認為小班化教育就是單一減少學生數量而展開的管理。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想法,小班化教育絕非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減少學生數量,而是在確保學生數量合理的狀況下,在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班級協調管理、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法創新方面進行綜合性、全面性且深入性的改革與教學創新。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教育也隨之得到不斷發展,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小班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就會應運而生,并成為引領該地區現代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二)班級管理策略
班級管理是一項內容復雜且繁瑣的工作,班級管理質量的高低會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成長、教師的教學整體水平以及學校的地位與聲譽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小學“小班化”的班級管理中,結合實際的班級整體紀律管理、學生學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情況,制定科學的用以指導“小班化”班級管理不斷完善與發展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這里所指的班級管理策略,主要是教師基于班級整體的狀況而采取的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班級事務科學發展的策略。
二、“小班化”班級管理在農村小學教學發展中的優勢
(一)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班級人數普遍在五十個左右,教室里僅有的位置都排滿了課桌,僅有的角落也放滿了讀書柜和清潔工具,可以說教室內基本上都是人擠人,桌子挨著桌子。在冬天很容易發生一個人生病,傳染一個班級的事情。教師通常一節課的時間,有一部分時間都用來維持課堂秩序。當班級進行小班化建設的時候,教師可以看清楚每一個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習慣。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較為合適,課堂中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活動。每個學生也不需要再擔心課本在課桌中塞不下,下課去衛生間“舉步維艱”的情況。可以說小班化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也為教師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
小班化教育課堂上時間比較充裕,可以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多進行一些發展學生基礎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活動。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之后,對課程進行內容的延伸與目標的擴展,為學生帶來更多有趣的、感興趣的知識。傳統班級要想完成一些教學活動,總受到人數過多、空間過小的限制。如果人數減少一半,那么學生的活動完成起來就更容易,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設計更多有利于學生發展和成長的教學活動,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提供給學生更優質的課堂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習,喜歡上課的心理,課程內容也更加豐富和有效。
(三)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短板效應,也就是“木桶由長短不同的木板組成,這個木桶裝多少水不取決于長木板,反而取決于短木板。”其實班級也是由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組成的,因此要想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必須促進整體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樣的班級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集體。而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就需要在班集體的建設中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學生的基礎做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正是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小班化學生的人數少了,教師才有時間和精力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合理的成長計劃,有針對性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四)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教師靈活安排座位形式
傳統的座位安排這么多年來都是為了適應每個學生都能看到黑板,聽到老師講課的傳統模式優勢,但是無法有效適應現在的多元化教學。從田家炳實驗學校的座位安排模式,筆者得到了一定的啟發:在進行小班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相應改變小班內班集體的座位安排,讓座位與教學結合起來。比如說可以用小組圍坐模式,即在合作教學模式中這種座位安排可以有效增加師生的交流強度,增加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密度。還可以利用井田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自我的創新能力。圓桌模式則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五)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教師多接觸學生家長
由于傳統班級人數較多,因此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次數較少,溝通的程度也較淺,教師無法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家長作為學生的啟蒙教師也不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在學校內的變化。小班化的教學則可以有效解決這種問題。小班化教學的人數較少,家長和教師就可以默契配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
三、提高農村小學“小班化”班級管理的科學策略
(一)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合理布置教室環境
只有在班集體內培養和建立良好健康的班級環境才能更好地在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共同健康發展。小班化教學的學生人數相對來說少了,教室相對空曠起來,這樣在教室的布置上能充分發揮作用,在布置教室環境時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建設,并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每個人自己建設和營造一個自我感到舒適和健康向上的班級人文環境,讓有限的教育環境發揮無盡的魅力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
(二)加強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督促養成良好習慣
“小班化教育”的課堂由于少數的減少、環境的優化、設施的增多,教學的多變,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教學活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這就需要學生有更好自我約束的機制。除了系統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外,還需要根據班級的主體情況和特點,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和懲獎制度,并且還可以確立整個班集體共同發展和奮斗的班集體目標,將這個目標作為班級學習、活動以及同學師生相互交流的準則,來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三)建立學生個人檔案,關注每一位學生
小班化的學生只有二十多人,相比于普通的人數較多的班級,小班化班級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個人的成長檔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成長。比如筆者所在的班級就建立了“破繭成蝶,健康成長”的學生檔案,這個檔案中包含了學生的個人信息,短期的學習目標和長期的學習目標,并且記錄學生近期達成目標的情況,各方面的表現情況,還有一部分是家長記錄學生在家里的表現變化。最終由學生、家長、教師三者對每個階段進行表現評定,表現進步則給予一定的獎勵,表現退步則指出需要整改的地方,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系統性發展和規范化發展。
(四)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生喜歡互相交流和討論,喜歡從同一個角度觀察,喜歡用共同的方式認知,因此采用合作學習正好符合學情要求。一般小班化教學可以將學生分為結對小組,或者是5~6人的討論組。每個組都要注意學習基礎和表現力較為均衡,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每個小組都可以采用分組自治的方式進行監督,由小組長作為總負責,小組內還可以有記錄員、監督員等角色維持本組的紀律,促進本組的學習進度。其中也可以設置衛生員負責小組衛生的管理,記錄員負責記錄本小組的情況,同時記錄另一組的得分情況。在學校綜合考試、大型文藝活動、衛生評比等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為其所在的小組加分。如果有違反校紀班規、作業未完成或未能按時完成、衛生檢查中被批評的小組給予扣分。同時,還將每堂課的評價累積起來,每周評選一個“尚學小組”周冠軍,由班級給予適當獎勵。一個月后,評選出一個“尚學小組”月冠軍,由學校出面表彰,學生可以獲得誘人的獎品,如:“美好時光觀影券”“美食券”“作業免檢券”,或者到“獎品超市”憑積分兌換獎品……“尚學小組”評比機制的引入將為中高年級的合作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為了充分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感和興趣,小組內的各項分工可輪流負責。總體上確保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職責,使組員有集體榮譽感,在班級中形成競爭,從而促進整個班級的發展。
小班化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小班化的班級管理需要教師和家長在詳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有創造性和督促性的學習與生活管理,從而真正達到班級管理的最優化,使班級管理的技術與藝術合二為一,成為一體化教學,最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獨一無二,成為優秀的人的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宏博.關于小班化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管理,2000(1):19-20.
[2]費建新,沈玉民,虞菲艷.農村小學小班化的教學與管理方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3]陳曉瑋.小學小班化轉型的問題與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0(2).
作者簡介:魏登儀,1978.10,男,甘肅省皋蘭縣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淺談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小學小班化班級管理。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