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斌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推廣,小學語文當中出現了參與性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方法在注重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還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根據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教學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對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策略進行淺談。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小學語文;模式;構建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使得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教師在授課時始終采用一言堂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教學知識,無法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能令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低下。而新課改的到來卻讓語文課堂融入了新的學習活力,參與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模式與新教學模式的優點優化結合,重新為語文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該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能參與其中,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當前語文教學現狀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使得傳統應試教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內容更加龐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都認為語文是一門只需要死記硬背便可以獲得高分的學科,導致學生對語文越來越不加重視。其實語文學科是一門將文字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學科,該學科不僅僅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背誦,而實質則是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專業能力。由于教師與學生不重視語文使得許多家長對語文依舊停留在字詞句的淺顯印象當中,忽略了課文內涵帶給學生思想上的洗禮。很多教師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只重視詞句的掌握,布置大量無用書寫作業,并利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在死記硬背與機器式做題中提高語文成績。如此填鴨式教學方法,令學生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得語文教學無法有效實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運用參與教學模式就顯得極為重要,該方法不僅可以改善當前語文學科現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模式策略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參與式教學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擁有主體意識,使其能夠踴躍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在授課時,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融入課堂氛圍之中,可以采用計分制教學活動,對每一個積極參與語文課堂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計分,當學生所得的分數積累到一定階段時教師可給予獎勵。面對通常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如果某次上課時踴躍參與討論,并積極回答問題,無論該學生回答對錯,教師都應對這名學生進行鼓勵與表揚,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與表情,因為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小學生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應時刻保持微笑,持有愉悅的心情傳授語文知識,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并為參與式教學創設良好的實施條件,令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成效[1]。
2.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語文課堂當中,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引入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改變原來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將小學語文課堂變得多元化,增添趣味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將視頻、文字、圖片、聲頻等形式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課外知識。教師通過運用該教學方法將晦澀難懂的課文內容變得直觀具體,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原本處于被動學習的學生,在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的思路投入語文學習中。教師利用圖片或者是視頻資料拋出問題,讓學生自行思考,激勵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學習。
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在備課時應先找好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資料,并在導課時拋出與之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通過視頻畫面感受到錢塘江波濤洶涌的陣勢。教師還要尋找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錢塘江漲潮前、漲潮時以及漲潮后都有哪些特點,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可看、可聽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有效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對課文內容之間隱藏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挖掘,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參與語文課堂之中[2]。
3.角色扮演還原課文場景,提高學生感知能力
由于小學生生性天真爛漫且又活潑好動,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將語文教學內容與其心理特點相結合,把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編成小短劇,引導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之中,促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深刻挖掘領悟語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使得小學生在表演時能夠將自己帶入到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與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短劇表演。《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文中通過小蝌蚪的成長變化,以及各種對話內容所組成,適合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進行表演之前,教師應讓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做出相應的評價,以便學生在表演時能夠快速區分各自扮演的角色,有的同學扮演小蝌蚪,有的同學扮演鯉魚媽媽,有的同學扮演烏龜,還有的同學負責旁白,并且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可以加入想象元素,對課文內容進行后續編寫等。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短劇表演,不但有助于活躍語文課堂氣氛,還能令學生更加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