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喆
摘 要:所謂“數學素養”,即立足于人先天的生理基礎,在后天數學教育、生長環境的影響之下,通過一系列認知和實踐活動,所獲得的數學觀念、技能以及知識素養。數學素養的形成需要經過漫長的階段,與教師的悉心教育密不可分,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均起到關鍵性作用。主要對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素養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主要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進行培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還要對其數學素養進行有效培養,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及其應用價值,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靈活地應用教材知識加以解決,從而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一、數學素養概述
數學意識,即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學方面的行為習慣或自覺意識,能夠通過數學的眼光去看待、表示和分析事物之間的數學信息和數學關系。
數學技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有助于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數學中的口算、心算以及作圖等行為,都是數學中的基本技能,換言之,就是將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轉變為數學模型,同時借助相關的數學技能解決問題。例如,人們在超市購物時,經常會涉及小數的計算,這便是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數學語言,數學語言屬于一種科學的、簡便的、理性的語言,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常會將文字表達轉變為數學表達,之后通過精準簡潔的數學語言解決問題。
數學思維,即推理、歸納、概括的形式化思維以及想象、直覺等非形式化思維,這些都屬于數學方法和思維。數學的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等都屬于人類的高級思維模式,它通常存在于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學習當中。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具有發展化、抽象化的特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未來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意識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在學習中往往缺乏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而這也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手段。數學思維具有靈活性、直觀性和客觀性等特征,教師可借助相應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透過數學問題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
2.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應用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解決現實問題,單純的教學只是傳授知識,學生還不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通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不僅能夠增強其實踐意識,同時還能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應用于日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培養,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逐漸構建起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最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誤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技能和基礎知識,同時要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要對學生的數學品質和觀念進行培養。但就目前實際發展現狀來看,很多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加之對數學素養概念的了解不足,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并不知道從何入手對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培養,存在較大的教學誤區,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認為數學技能等同于數學素養,大多數教師都認為要想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就要依靠扎實的、系統化的訓練達到熟能生巧,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技能。由此可見,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數學素養的真諦,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雖有助于學生數學技能的提升,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第二,個別教師認為教材中的很多內容不適合對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培養,這表明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學素養的寬泛性,它不僅包括數學意識,同時也包括學習、應用數學的品質和行為。因此,某一部分數學知識不適合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觀點并不成立,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與教材內容并無直接關聯。
第三,部分教師認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與其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這一觀點也沒有科學依據。在當前教學中,由于很多教師過分注重數學文化背景教育,因而導致課堂上產生了“唯文化”的現象,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也是教學形式化的突出表現,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不利。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建議
1.注重教學引導,提升學生類比能力
小學數學的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之后通過學生自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新時期背景下,要讓學生學習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和舉一反三,首先要對學生的類比能力進行提升,之后進一步提升其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問題,如“1.2x5=”,可引導學生將該公式變為整數乘法公式,即將“1.2x5=”中的“1.2”擴大10倍,變成“12”,在與“5”相乘,轉變后的公式為“12x5=”,這時學生很快給出答案“60”,此時的積擴大了10倍,若想獲得“1.2x5=”的答案,還需要將60縮小10倍,也就是“6”。
通過上述引導,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小數乘法”的相關計算技巧,同時也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提升了學生的類比能力,這對于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很有幫助。
2.通過教學實踐,對學生的抽象意識進行培養
所謂“實踐出真知”,不管是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能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數學學科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征,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難度通常較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促進其思維發散,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位置”的相關內容時,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將這一部分知識與“列”“行”等知識相混淆。為避免上述問題,并強化學生的方位意識,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次“Bingo”的游戲。課上,教師需將準備好的九宮格發放給學生,在格子上分別填上水果,之后由教師將學生所填寫的水果進行匯總,同時將各種水果卡片放在盒子中。活動中,教師首先抽取一種水果,讓學生將這種水果在自己九宮格上的位置標注出來,之后再抽取其他的水果,直到能夠讓學生的九宮格連成直線。
通過上述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對其抽象意識進行培養,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坐標知識,并逐漸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課堂教學效率。
3.通過數學的藝術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還要求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教材很多內容都充滿美學的內涵,其既是一門實用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這些藝術美進行匯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軸對稱的圖片,盡量以日常生活中中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為主,如北京故宮、埃菲爾鐵塔、金字塔、風箏、蝴蝶、湖水倒影等等。通過這些美好的圖片,能夠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滿足,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教學藝術美進行挖掘,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這對于其數學素養的提升很有幫助,同時也能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將一些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感悟數學的真諦,調動其學習熱情。例如“雞兔同籠”的故事,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再例如,“1+2+3+4…+100”的故事、“田忌賽馬”的故事等,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能促使其積極思考,這些故事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哲理,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數學素養屬于一種思維模式,其主要評價指標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與技能等。數學素養的培養需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鑒于此,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逐漸走出教學的誤區,實現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其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廖群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2):292.
[2]陳凌芳.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2):152-153.
[3]趙廣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7(29):72-73.
[4]蔣月秀.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7(30):109-110.
[5]徐瑩.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C].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6,80(52):225-226.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