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玲
摘 要: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班主任工作效果要重視鼓勵教育;要構建班級內嚴謹的學風制度;要推行家校合作管理的模式,用耐心管理學生,用學習態度的養成來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果。提出了班主任工作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主動學習的影響下,學生會更為耐心地去聽班主任的德育,也會更為主動地遵循種班級制度。
關鍵詞:班主任;數學教學;學習主動性;對策
班主任工作包括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勵、學生德育、班集體各種情況的合理解決等多種內容,每一項內容都需要班主任投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解決與安排部署,但是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主動學習的影響下,學生會更為耐心地去聽班主任的德育,也會更為主動地遵循班內各種班級制度要求。
一、全面激勵
班主任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要重視鼓勵教育。林格說:“人的根本在心靈,教育應回歸心靈的深處。”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最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在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要隨時運用全面激勵的手段來培養學生去主動學習。首先,教師要構建學科獎勵制度,也就是學生在學科學習上如果能夠有所進步就要給予激勵,鼓勵學生的各科成績均有所提升。例如:某些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科上有了較大的進步,那么班主任就要及時發現這種進步,并在集體環境之中進行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讓學生明白任何學科的進步都會得到班主任的高度贊揚。其次,教師要對全體學生進行激勵,不僅僅是有著優秀表現的學生,應該將激勵面向全體學生。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也要找到他們點滴的進步空間,給予獎勵。再次,教師要采取多種鼓勵形式,例如:給學生寫信、發微信、進行心理暗示活動、與學生談心等,讓學生能夠與班主任親近起來,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學會主動學習。另外,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優化與改進育人工作方案,從而切實提高初中班主任育人方式的合理性,不斷地提高初中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質量。
二、嚴謹學風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人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群體的態度,對其態度的養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要構建班級內嚴謹的學風制度,而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以及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管理和教學能力高低決定了學風建立的實際效果。首先,班主任要讓學生明白個人的榮譽不能得到最高的獎賞,集體的進步才是最大的獎勵,“一花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所以小組內的同學要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班集體也要重視整體學習氛圍的養成,全體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才能得到最大的獎勵。其次,班主任要在班級內建立學習約束機制,提倡積極學習,鼓勵學習互助,努力營造良好的學風建設環境氛圍,通過環境熏陶對學生的學風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另外,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情緒懈怠的時候采用多種手段來重新激勵學生,例如:請優秀畢業生在班級里進行演講;觀看一些勵志的影片;班會答疑,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等。構建了嚴謹的學風之后就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了,班級管理工作也將會更為順暢。
三、家校合作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需要家校合作,因為學生在家里面的學習態度也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首先,教師要給家長布置作業,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學習。例如:初中數學學科上給家長布置檢查作業的任務,讓家長能夠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讓家長明白學習成績只代表過去,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其次,班主任要經常解決家長的疑難問題,定期組織家長會,贊揚表現優秀的家長,利用優秀家長來激勵班級內的其他家長。通過網絡等來幫助家長與初中生更好地溝通,讓家長在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初中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不要過于急于求成,以避免造成副作用。反之,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學習道路。家長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發揮聰明才智,挖掘內在潛力,因為在最佳心理狀態下,學生的潛能才能充分發揮。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最佳心態培養,化“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成長為適應時代要求的各類人才。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班主任工作效果要重視鼓勵教育;要構建班級內嚴謹的學風制度;要推行家校合作管理的模式,用耐心管理學生,用學習態度的養成來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于玥.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溝通技巧的相關研究[J].學周刊,2019(5).
[2]孟振.關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相關思考[J].吉林教育,2016(29).
[3]趙宏斌.做好農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J].教育革新,2015(10).
[4]金花.用“心”管理言傳身教:談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體會[J].知識文庫,2018(2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