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霞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獲取信息、塑造心靈的重要途徑。“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充分說明了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抓住這一良好的契機,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低年級
隨著現代教育體制和改革的不斷發展與深入,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興趣。因此,新形勢下,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其閱讀能力。
一、借助多媒體,激發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單調枯燥的文字內容不能吸引他們的“眼球”,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而多媒體憑借其燈光、圖畫、聲音等優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立體的教學氛圍,全面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語文《小公雞和小鴨子》,這是一篇引人入勝的兒童小故事,通過小公雞捉蟲子給小鴨子吃、小鴨子救助小公雞的故事,告訴學生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教學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小公雞、小鴨子的直觀印象、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制作了圖畫課件,并添加音頻課件,讓學生看圖畫、聽故事。圖畫上活潑可愛、色彩鮮明的動物,緊緊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在抑揚頓挫的聽讀中,為學生還原真實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給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果不其然,聽讀一結束,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投入課文閱讀中,開辟閱讀教學可喜的局面,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設置疑問,引導閱讀
傳統的閱讀模式:生字—組詞—領讀。學生在這種固定模式下,很容易產生倦怠的情緒,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在傳統閱讀的基礎上,創新閱讀模式。教師可以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設置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通過自主閱讀,一步步揭開課文的中心思想。培育學生的自主能力,提高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以一年級語文《荷葉圓圓》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散文詩,語言優美、想象豐富。全文字里行間洋溢著童真童趣,讓讀者感受到夏天的美好。圍繞這一教學內容,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1)課文寫誰喜歡這圓圓、綠綠的荷葉?(2)課文中的小伙伴把荷葉當成了什么?第一個問題囊括了課文所有的“人物”。第二個問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事件。因此,學生一旦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能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寫作的思路、領會思想感情。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地讀課文,遇到不會的生字詞,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音。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的閱讀方式,充分踐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彰顯閱讀的本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三、教給方法,提高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讀有所獲。
1.圖文結合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還停留在直觀上,他們對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構圖充滿了好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用課文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標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提出了明確的閱讀要求: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如,在學習一年級語文《棉花姑娘》時,教師就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向哪些動物求助?最后誰幫助了她?學生邊閱讀邊對照圖畫,很快就找到問題的答案,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認識一些對人類有用的鳥類和益蟲,培養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
2.大聲朗讀
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基本的手段。我們知道,選入低年級的課文都是一些語言優美、情節生動、結構工整的課文。這些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押韻,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范文。值得學生認真閱讀、細細品味、反復揣摩。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出韻律、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美感。并且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閱讀的良好習慣。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外,還有很多閱讀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摘抄閱讀等。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逐步滲透。
總之,要想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采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鳳霞.繪本故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中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
[2]羅怡.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