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摘 要:歷史是一門集人文與社會于一體的學科,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就初中生的發展特點而言,這一階段的學生充滿著好奇心與求知欲,但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教師有精心的教學設計,還需要教師能夠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在對歷史學科缺少重視的農村地區更應如此。在分析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學生管理
當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形式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其中教師的教學以及對學生的管理將直接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從農村地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存在著對歷史學科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技能有待提升,課堂學生管理工作散亂等問題,這使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幫助初中歷史教師走出教學和學生管理的誤區,從而提高農村地區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一、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式陳舊單一、教學過程缺少趣味性等問題。在大部分農村初中學校,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缺少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味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覺得歷史課堂枯燥無趣,也難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以至于無法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其次,部分教師表現出教學設計欠科學、提問不當的問題。對于任何一名教師而言,提問是其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但部分農村初中教師受專業能力、工作態度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欠佳,較難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控制問題難度,以至于問題設置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問題過于簡單,使得學生不愛思考,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一種是問題過于復雜,超出了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這讓大部分面對問題開始退縮,進而自我放棄對歷史的學習。
2.學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受傳統教學與學習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和學生將歷史當做是“副科”,特別在農村地區這種錯誤的認識更加根深蒂固,以至于歷史學科不受重視,進而影響到教師在歷史課堂中對學生缺少管理。有調查顯示,某農村初中歷史課堂中,有50%以上的學生認為課堂氛圍較差,缺少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其原因有歷史學科枯燥沉悶、課堂紀律較差等問題;有約70%的學生認為歷史老師進行課堂管理的時間在3-5分鐘;有約3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課堂管理不夠民主,此外部分農村初中歷史老師自己也認為課堂學生管理效果較差,對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生管理也存在著困惑。因而總體來看,農村初中歷史課堂中對學生的管理效率較差。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及管理存在問題的歸因分析
1.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
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權威觀念較重。但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教育理念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標提出學生應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承擔的應當是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思考、創新與展示自我的機會,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應當被教師的權威所限制,良師益友,溝通交流,教學相長才能營造更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農村受地域、經濟、待遇等因素的限制,缺少吸引和留住優質教師的條件,以至于現有的大部分農村初中教師存在專業不對口、教學經驗不足、專業基礎較差等問題。其中部分青年初中歷史教師,雖然專業對口,但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掌握得并不扎實,缺少教育教學經驗,也不愿意花時間與精力去填充自己,以至于在處理教材及課堂問題時顯得無從下手。而部分中年教師,常年使用的教學設計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創新意識,使得歷史課堂沉悶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此外,由于部分農村地區初中教師人員緊張,所以一名教師擔任多門學科的教學工作,以至于只圖完成教學任務,缺少對教學質量的關注。
3.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
當前,農村初中歷史課堂管理效率較低,除了學生因素之外,教師自身的學生管理能力也有待提升。其中部分青年教師,由于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經驗有限,在進行學生管理時缺少對管理方法科學性的認識,這是直接導致課堂學生管理工作散亂的原因。例如,為了保持課堂紀律,部分青年教師強制學生接受嚴苛的規章制度,一旦出現違反現象便對其進行懲罰,不追問問題出現的原因,這更進一步加重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此外,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追趕教學進度,對課堂上學生出現的散亂問題進行忽視等,這都不是處理課堂學生問題的有效方法,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可見農村初中歷史課堂的管理工作還任重道遠。
三、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效率的策略
1.加強教師對初中歷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歷史,是一門具有人文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學科,讀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認識現在、規劃未來,還能陶冶情操,認識真善美,完善我們的品格。但是受當前功利主義思想侵襲,歷史被部分人束之高閣,歷史學科的重要性也忽視。因此,為了加強歷史學科的教學,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自身應當對歷史學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擺正歷史學科的位置,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愛上歷史。
2.樹立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與管理理念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教育理念也應隨之轉變和進步。新課程提出,教學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還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那么如何做到“以人為本”?首先,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角色,堅持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其次,教師應多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管理學生的方法不只懲罰,適當的鼓勵教育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面對正處于叛逆時期的初中生,應當強化學生的優點,多給予學生正面、肯定的評價。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也需要以身作則,處理課堂問題應當秉著公平公正的態度,不偏心“好學生”,也不用有色眼鏡對待學困生;此外,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與管理效率,教師應當在課外與學生多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現階段孩子的興趣愛好、身心發展特點,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3.提升歷史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想要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除了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首先,認真鉆研課標與教材,結合學情制訂適應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歷史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還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適宜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更有助于教學過程的實施,使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三者緊密相連。當然,對于部分新手教師而言,找準教學目標定位還相對困難,這需要教師多學習,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從而制訂出更符合學生培養與發展的教學目標。
其次,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改變傳統單一講解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更適宜的教學方法,使歷史內容的呈現更為新穎、生動、有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例如,結合教學內容帶領學生編寫歷史事件年表、利用教材上的小故事編寫歷史話劇、就歷史問題進行辯論大賽等等,通過類似的方法與活動,幫助學生揭開歷史的神秘感,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此外,設計精彩的課堂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課堂導入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課堂導入也是教學重難點的鋪墊,教師更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如采用利用故事導入、游戲導入,又或者是當下一個與內容有關的熱點話題,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最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自我反思。因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評價或是他人評價,特別是青年教師,自身本缺乏教學經驗,更需要通過不斷的反思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通常自評或他評的內容可考查本節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合理;問題的設計是否明確有層次;學生的反應如何等,從而為下一次課堂教學做準備。
4.提升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能力
(1)增加學生管理知識,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常規
提高教師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增強自身的管理知識,將學生的問題行為“扼殺”在搖籃里,即做好預防工作。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制訂科學有效的教學常規。傳統的課堂常規就是明確規定學生不能做什么,聽從教師安排就是遵循課堂紀律,但是高爾頓認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應當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自制,是學生自己做決定來約束個人的行為。因此,課堂常規的制訂需要學生的討論參與,只有讓學生自己成為常規的制訂者、修正者,當問題行為發生時,才能自愿接受相應的懲罰。同時,這懲罰的形式和程度教師也需要與學生進行商討,其形式可以是為班級做服務,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等,形式可以多種。此外,常規的制訂不應只有對問題行為的禁止及相應的懲罰,也應對課堂表現突出的行為進行獎勵,使學生的歷史學習受到更多的肯定。
(2)妥善處理課堂問題行為
一節課四十分鐘,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且學生性格特點、學習能力、行為習慣各有差異,很難保證一堂歷史課中學生不出現問題行為。這就需要教師對整堂課進行綜合把握,對于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鼓勵與肯定,對于出現問題行為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一般教師常用的問題行為解決辦法有如下幾種:第一種,注意力轉移。其中包括可以移走分散學生注意力的事物;關上門或者是窗戶來集中學生注意力;教師在教室中移動位置吸引學生注意力;變講解為聯系來調整學生學習狀態等等。第二種,暗示性方法。該方法主要利用眼神關注、走進該學生、適宜的身體接觸、叫學生回答問題或讀一段問題等方式來處理學生做小動作的行為。第三種,直接糾正問題。該方法是學生問題行為較明顯時,教師直接使用禮貌且建議性語句指出學生應該改正的行為,如“某某,老師希望你能尊重同學的發言”。此外,當學生表現出的問題行為已經影響到教學的有序進行時,教師應盡量將問題留在課后與學生獨立進行交流,不占用課堂教學時間。
參考文獻:
[1]楊利芳.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楊紅軍.淺談中學課堂人性化管理[D].貴州師范大學,2007.
[3]楊瀅.美國新任教師課堂管理技能培養研究[D].西南大學,2008.
[4]劉勇.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