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慧
摘 要 科學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潛在素材,善于思考,有針對性地安排授課方法,切實提高科學課的實效。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理念;課程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186-01
學生在學、做、想中提高了各種能力。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向健康發展。
一、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中注重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整理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教師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們有什么問題”等等,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這種現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會直接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重要。”
二、在互動活動中,重視手腦結合
在現在的科學課堂上,教師們非常重視讓學生親自動手活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對于“動手做”的方式來學習科學在理解上過于片面,認為只要是科學學習都要動手,而忽視了動腦的重要性,并沒有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實質性的培養和提高。其實我們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手腦結合,如在準備材料和具體的實驗操作中,需要學生動手,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以及進行反思時都要讓學生動腦。所以在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動手操作,更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先動腦進行猜想、預測,在實驗后進行研討解釋,這樣才能體現出探究的本質,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動手實驗,證明結果
實驗是科學學科的顯著特點,是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我把準備好的物品發給他們。他們也把課前我布置帶的東西拿出來,每4人一組,按要求、步驟、操作程序一樣一樣的實驗。他們在杯子里放了大半杯水,在每個杯里放一樣物品,攪拌一下,把看到的現象、結果記錄下來。我觀察了一組實驗,他們認真細致,把墨水、食油分別放在兩個有水的杯子里攪拌。經過觀察、思考,對實驗產生了興趣,得出結果。兩種雖然都是液體,墨水卻變成極小的微粒分散在水里能溶解,而食油漂浮在水面不能溶解,對溶解加深了記憶。
四、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每一次探究活動之前,總是習慣于將自己引導的方法、思路、過程等作一細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師該干什么,學生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產生什么問題,都會在頭腦中計劃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有成竹。但是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令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突發事件,我們教師不外乎采用以下兩種教學策略:一是無視課堂中產生的“雜音”,繼續朝著預設的方向前進;二是改變預設的教學思路和策略,轉向生成的方面前進。在科學課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課堂上出現預測和生成不一致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1)如果這種“意外現象”對本節課教學有價值,有利于本課教學的主題,則教師可以放棄預設,轉向生成的方向前進;(2)如果這種“意外”的確是“雜音”的話,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要設法巧妙地回到預設的軌道上繼續向前;(3)如果“雜音”對本節課探究主題價值不大,但有探究的價值,則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課下再去研究,到時候再引導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當然,意外畢竟是意外,在遇到確實無法探究的情況時,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訴學生。
五、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這個大舞臺上應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探究道路上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但這種角色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甚至是無足輕重。現在有些教師在學生探究活動中不清楚什么時候該進行指導,什么時候該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在課堂上甚至感到無所適從。有的教師認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在教學中學生就是上帝,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要依照學生所提議的進行,其結果常常是使課堂教學成了一種“放羊”。我們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并非排斥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程度。如果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而教師不敢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的狀態,以至于削弱了學生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
六、結論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這一節課上得很活躍、有趣、輕松,“動腦、動眼、動手、動口”不斷輪回出現。從孩子的神態、語言、動作看到學生特別愛上實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