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威 郝曉萍 祁金燕
【摘 要】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已持續多年,從頂層設計到四梁八柱的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實現了重大的發展。但是,當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尋求解決方案和思路。本文梳理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并對如何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出了優化建議。
【關鍵詞】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化建議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至今已有20余年,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當前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頂層設計。融合“大眾創新 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面對2018屆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8%的現狀,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發展、創新性發展,是當前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入開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充分發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潛力
從社會角色來看,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潛力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使得原本一些沒有創業想法的學生產生了萌芽,并在之后的創新創業的實踐中,逐步“成熟”起來,成功的孵化出成功的項目。
(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了多個專業、多個學科,其開展過程中,輸送了學生在多個方面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在多個方面的能力,改變了學生從原先單一專業知識的學習,到現在的多個方面建樹、掌握不同專業的知識,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為創業大學生提供理論指導
創業注定是艱辛的,必然會遇到許多挫折和困難。但是,有很多彎路,我們的大學生可以避免,正所謂“前車之鑒,后車之覆”。對創業的基本理論進行講解、將師兄們的創業經驗進行展示,可以指導我們的學生投入創業,少走很多彎路。
(四)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在多個層次、多個方位的能力都能有所突破、受益,培養了社會所需的創新性人才、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二、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相比于最早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部分研究型大學,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少數應用型本科院校還存在未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現象,各高校整體上表現為參差不齊,存在的問題有共同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學校謀篇布局不到位、態度不夠鮮明
①創新創業宣傳不足,文化氛圍缺失
一方面,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的差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當同傳統的學術教育一道,按照“開課——排課——授課——結課——考察”的方式開展,缺乏拓展、延伸,評價單一,靈活性較差;另一方面,高校在長期的工作中形成的惰性思維,傳統的“棒打出頭鳥”、沒有先例,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沒有經驗可循,對創新創業工作態度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只是弄個比賽、拉個橫幅、發個文件、開個大會、做個匯報。
②急功近利、流于形式、重于表面
其一,當前各高校、各地方對待創新創業的態度是“以賽促教”。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帶動創新創業教育,凝聚創新創業氛圍。有的高校、學生成為此類大賽的“專業戶”,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投入創新創業學習僅僅是為了比賽獲獎、為了獲得名次。其二,高校希望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升學校的軟實力、競爭力,使得學校在上級評價、社會評價、綜合排名處于領先位置。一切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都是功利性,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從未到達更深層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是“蜻蜓點水”,所處的是可有可無的位置,折騰的都是學生的精力、學校的資源。
③資源覆蓋面不足、分配不均
有部分高校將整合的有利資源,對少數有創新能力、表現突出學生開放;對于能力一般、想法一般、表現一般的同學沒有鮮明態度,由他們自找資源、自由發展。這部分學生只能心生羨慕、望而卻步。其實他們未必不適合投身創新創業,只是他們沒有得到有力的機會。創新創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于每個人的潛能都沒有充分發掘,能力不足的可以通過學習變成能力突出,想法一般的可以通過優化變成現實可行且創意十足。其實,這些學生潛在想法和能力就被耽擱掉了。
④資源短缺,配置不足,支持有限
創新創業教育開展起步較晚,發展迅猛,使得高校在師資、物資方面滿足不了學生。第一,高校在創業導師聘請方面花費較大,效果不佳,使得在創新創業師資方面的建設存在阻礙。第二,高校校園孵化基地場地有限,校外孵化基地門檻高,使得學生能夠利用的場地資源少之又少。第三,大學生在啟動資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得不到資金支持的項目,憑借學生自己的“家底”,成功的可能性又大打折扣,從而使學生的顧忌增加、欲望消散、不愿嘗試。
(2)教師的表率性不足,激情不高
①創新創業課程授課簡單、類別單一
將創新創業課程當成傳統的基礎課程,采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授課模式,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具體運用;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的都是一些常規課、通識課,學生可選科目很少;不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開設課程。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受到制約,對課程的興趣也會大大下降,從而在理論教學方面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②重“理論”,輕“實踐”,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部分教師習慣于理論授課、不屑于實踐教學。第一,在創新創業的認識上持有“創新創業不是教出來的”、“創新創業靠天賦”,把創新創業當成少數學生的“必需”,對創新創業持可有可無的態度,激情不足。第二,在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方面,由于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授課形式多樣,沒有模式可循,不愿探索教學方式,不愿承擔教學任務。第三,在實踐教學方面,不習慣理論聯系實踐。對于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講到理論、道理、模式侃侃而談,對于具體如何運用,沒有經驗、沒有思路、沒有方案。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新創業課程的發展。
③評價體系過于單一
第一,傳統的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的觀念,決定了老師評價一個學生只看中結果,不注重過程。對于學生創新創業的評價只看項目是否孵化成功,對于實踐過程中的勞動的付出、項目的推進、自我的進步不作考察。第二,對于創新創業項目的評審過分注重當前的商業效益、經濟利益,忽視項目的潛在價值、社會價值,而且沒有對一個項目進行全過程的考察,從而流失同類項目的開展的豐富經驗。這些評價傳統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的熱情低下,期望不足。
(3)學生自身能力不足,思想上不進步
①因循守舊,價值觀念單調,主動性缺失
傳統的大學學習模式、學習氛圍、生活習慣,造就了學生大學“學習——考試——畢業——就業”的生活觀念,沒有創業的沖動,沒有創新的意識,認為創新創業與自身無關,對人生的安排就是畢業以后找一份穩當工作。安于平凡的生活,對人生沒有追求,對未來沒有打算。在創新創業的主動性方面缺失嚴重,既受到自身沒有欲望的影響,也歸咎于高校創新創業氛圍的不足。
②認識缺位,理解錯位
同學們有的認為創新創業就是創業、創新創業就是創新。還有的認為創新創業不易,創業成功幾率渺茫,付出未必會得到回報。一方面,同學們對創新創業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深入的進行了解,認為從事創新創業的是一些高素質人才做的,像自己這些理論匱乏、實戰經驗不足的,不宜投入到這樣的工作中。另一方面,還有同學把創新創業簡單的等同于創辦事業、成立企業,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教我們怎么賺錢。這一認識很大程度上制約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
③創新能力缺失,創造性不足
受傳統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的影響,從小到大,學生就只學會了做題,而且只會做“一道”題。遇到問題,從來都不是自己思考,求助于“度娘”。遇到了麻煩,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求助于同學、老師、親友。網游的流行,使得同學將大部分時間浪費在宿舍打游戲,對外界的了解、經歷變少。傳統的學習生活方式造就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創新性缺失,創造力不足。
④創新動力不足,口號派傾向嚴重
當今大學生做事只是表面文章,學習、生活、工作從來只做口號派,不做行動派。做每件事從來都是虎頭蛇尾,沉不下心來人人真真做一件事。對于創新創業更是喊著我要做項目,談到具體規劃時,一切皆無。好不容易付諸了行動,一遇到困難就毫不猶豫的退縮,更不談有什么出色的表現。不同階段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想法,至于要落實哪一個,都沒有想好。生活浮躁讓大學生做事丟了認真、撿了自滿。
三、優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幾點建議
創新創業教育的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重要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創新驅動能,更決定了高校未來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以創新的理念驅動高校發展戰略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高校的工作開展、深化改革的進行同樣會遇到諸多問題,高校應當秉承創新性的發展思路,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注重創新氛圍的營造,使廣大學生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成長起來,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讓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現生態化發展。
(2)大力解放思想,認真對待創新創業教育,踏實做好相關工作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既不是為了培養一批企業家,也不是為了完成教育部門下發的任務,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性人才。同時必須明確,創新創業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模式、商業模式,更是一種生活模式、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創新性思維是我們用來解決問題的有利抓手。對創新創業的宣傳要講求方式方法,即突破于傳統的講、貼、拉等低效率的方法,多通過學生感興趣、接觸多、高效率的方法宣傳到位。
(3)因材施教,分門別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不同的學生對創新創業有不同的期待。有的同學是為了體驗創新創業的經歷,這就需要對他們實施體驗式教學,讓他們了解創新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的同學是為了培養自我的創新性思維,這就需要對他們實施模擬式教學,在實際問題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有的同學就是為了創業,這就需要對他們實施全程實踐性教學,讓他們在真實的創業環境中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些都要求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要遵循分類培養、因材施教的原則。
(4)拓寬創新創業覆蓋面,做強保障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校對于現有的教學實踐資源,要盡可能的對所有同學開放,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資源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決定自己在這條路上會走多遠,從而決定自己的選擇。學校在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指導。對于學生項目在孵化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學校要能聯系、整合、利用校內資源和社會資源,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幫助。要通過高效的努力,讓每一個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得到進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5)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變革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
高校要突破傳統的灌輸式的授課模式,培育和探索新的授課方式,同時注重實踐教學的發展,多做實踐,讓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到創新創業的獨特之處。通過“課堂——課后——校內——校外”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形式,依托社團、學生組織、競賽等多個渠道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6)依托大賽,使之成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動能
“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現在已經很普遍,而且在“產學研用”方面發揮了作用。引發了高校、學生、社會、企業的高度關注。以“互聯網+”大賽為例,從第一屆到第四屆,無論是從參賽人數還是參賽隊伍來說,均一屆多于一屆,一屆優于一屆。高校要明確,大賽的舉辦是為了宣傳創新創業的時代氛圍,號召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新創業的生活中去。要通過大賽的舉辦,發現創新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實現大賽反哺教育的目標,從而使大賽成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動能。
四、結語
當前,“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已經成為社會潮流和風尚,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設過程中,要理性對待自身的發展特點,充分發揚自身的潛能,依托學校的優質資源,審視創新創業實踐的環境,突破制約自身創新創業發展的瓶頸,提升自己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段然全 暴海忠.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下高校創業教育熱的思考.《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年12月23期
[2] 崔家琪 臧麗婷.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的思考.《智庫時代》
[3] 葉太保 董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現代商貿工業》
[4] 葛凌樺 陳德虎 王勇能.大學生創業精神及其培育路徑探析.《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
[5] 裴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教育現代化》.2018年11月第46期
[6] 吳玉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困境與路徑選擇.《教育探索》.2015年第11期
[7] 辛 華 韓婧怡 徐 晶.關于完善創新創業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思考.《科技創業月刊》
[8] 何楊盛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相關思考.《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年第11期
[9] 薛成龍、盧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回顧與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10] 梅偉惠,孟瑩.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府、高校和社會的角色定位與行動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8月
[11] 萬力勇、康翠萍.互聯網+創客教育: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生態.《教育發展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