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俊
摘要:在高校的音樂專業中有一項必修課就是合唱指揮,那些被我們熟知的高水平合唱作品的呈現,是因為具備高水平的合唱團隊,更是基于合唱團專業教學和日常訓練的長期化、系統化所取得的成果。 而合唱指揮在整個作品的演出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尤其是合唱指揮獨特的肢體語言具有較高的藝術塑造價值。本文通過闡述高校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應用肢體語言的原則,探索新時期高校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藝術特征,并提出合唱指揮肢體語言藝術塑造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合唱;指揮肢體語言;藝術塑造
一、引言
合唱藝術形式的產生與生活、語言、社交等諸多因素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其也是音樂藝術當中的一個重要模塊,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科學體系。新時期,高校的合唱指揮教學如何突破傳統、通過傳承和創新體現自身的藝術特色,是目前高校合唱教學亟待研究的課題。而作為合唱團的指揮,則是合唱中起到核心、引領作用的靈魂支柱,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對合唱的效果影響是巨大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二、高校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加深合唱團員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在新時期的高校音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指揮者的肢體語言的理解程度,決定演唱水平的發揮程度。在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不是簡單的動作符號,而是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合唱指揮可以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讓合唱團員對作品節奏更清晰地掌握,同時可以讓觀眾享受到審美的聽覺和視覺享受,進一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要想把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表現出來,指揮者要對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準確掌握,并與團員共同學習掌握作品的主旨和感情,在演出中通過自己肢體語言來強化團員對于該藝術作品的理解程度。
(二)有效規范合唱的整齊度
在高校合唱教學中,合唱團員演唱頻率的統一是教學難點。合唱演繹過程的統一性是合唱水平的體現標準之一。其中包括呼吸頻率的一致、音律節奏的一致、發聲部位的一致、音準及音色的一致等。合唱演出中只有將這些聲音元素有效統一,才可以發揮最佳的聲音效果。而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是規范演員演唱高度統一的最佳方式。例如,為了達到合唱人員嘴型統一的效果,指揮者通過自己形象的肢體語言,消除了演員張不開嘴的現象,讓合唱中的頭腔共鳴技巧發揮出來。
(三)促進合唱團舞臺表現力的提升
一個合格的合唱指揮必須對演繹的作品內容進行認真分析,根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對指揮手勢、身體律動、表情等進行藝術設計,在指揮合唱的同時,把合唱的藝術美感呈現給觀眾,進而達到演繹作品思想感情的目的。雖然演唱是合唱藝術的重點,但不同風格的作品,對指揮者的肢體語言的要求也各盡不同。 例如,在演繹與宗教相關的作品時,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主要是借此引導演員展現出嚴肅、真誠的風格。在進行爵士作品演繹過程中,需依據節律展示肢體律動,體現營造靈活舞臺氛圍。但是民族風格作品演唱,必須符合民族樂器的特點以及舞蹈的特征增加肢體動作,充分體現民族特色。可見,合唱指揮正確肢體語言可促進合唱者舞臺表現力的提高。
三、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藝術性
(一)手勢語言
合唱指揮手勢可將諸多語言信息表現出來,能夠展現出多元音樂思維。合唱的形式是口表達,而合唱指揮的語言多半依賴于手。例如分句、呼吸、虛拍、實拍、起拍、收拍、點與線、強與弱、快與慢等,都是通過手勢語言表達。在高校的音樂教材中這些基礎知識都很詳細。指揮者左右手共同合作表現肢體語言,達到動態與靜態結合,把音樂和指揮語言精細化,靈活發揮手勢語言的藝術性。
(二)面部表情
根據所演唱作品的思想內涵,合唱指揮者潤色自己指揮時候的面部表情,引導合唱者呈現相同的面部表情,主要變化體現在面部笑與怒的變化、眼神的變化、口型的變化等。在作品中,面部表情的展現是最直接、最豐富的。一個微小的面部表情變化,都可以把作品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是除了手勢語言外最形象靈活的語言。指揮者借助面部表情進行信息傳播,表現出自身所想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多樣性。
(三)身體語言
廣義的身體語言包括手勢和面部表情在內的所有肢體語言,而狹義的身體語言,是身體動作所表現的時機含義,是身體差異情境表達所展現的綜合語言表示。后者身體語言表現可分為站姿和坐姿兩種。具備坐姿和站姿都優秀的,才是訓練有素的合格指揮,才能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演繹、詮釋作品。相反,如果合唱指揮不具備專業性的姿態,就會讓合唱的整體美感喪失。 所以,在高校音樂教學的合唱彩排時,指揮者的身體語言應該是清晰的、形象的,讓演唱者立刻領悟動作的含義,真正實現作品的思想和表演形象的高度統一,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四、高校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藝術性塑造
(一)提高基礎音樂知識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讓學生筑牢基礎知識是最關鍵的一步。而基礎知識對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藝術性塑造更是至關重要的。音樂不是簡單的演唱和演奏,而是具備多元化的屬性,比如音色、節奏、強弱、音調、速度、強弱等, 由此可見,合唱指揮要想在合唱中提高肢體語言的藝術性,就必須要對音樂基礎知識有足夠的掌握和研究。首先,合唱指揮音的樂感覺必須良好,有足夠的能力區分曲調特征、作品旋律和風格,而這種能力形成是以指揮者對音樂旋律、情感等精準的領悟為前提的。其次,合唱指揮必須有能力串聯不同的基礎知識并準確分析,也就是說具備對不同作品的本體分析能力。
(二)提高豐富文史知識的重要性
針對音樂作品來說,若想要提升合唱指揮表現的效果,便需要理清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即明確音樂作品的中心思想,在此過程中,需要在合唱指揮開始之前對于作品進行全面的研究與探索,知曉該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相關因素。盡管不同的指揮對演繹的作品理解不同,對音樂處理手段也存在差異,但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題,是合唱指揮者必須要達到的水準,同時自覺對演繹作品相關的文史知識進行研究,以增強自身對音樂的認知、理解能力。作為音樂作品靈魂和核心的主題思想,不僅是創作者情感的載體,也是作者對生活體驗的提煉總結,指揮者在排練前對作品主題準確把握、對寫作背景的深入研究、對情感的細膩認知,都直接對作品排練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作用。這不僅體驗指揮者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更需要指揮者具備豐富的文史知識。熟悉與作品相關的文史知識,更能理解合唱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指揮者把相關的藝術元素融進肢體語言的設計中去,提升指揮肢體語言的藝術性。
(三)提高合唱指揮能力的重要性
合唱指揮者肢體語言指揮能力直接影響合唱的藝術效果,所以,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就是作品的語言。由此可見,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設計在具備藝術美感的同時,更要達到表現的精簡和準確度,讓合唱者很容易了解指揮者的用意,真正領悟指揮對演繹作品主題思想、感情所表現的情緒。在合唱演出中,合唱指揮的指揮能力不是靠語言發出指令進行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對合唱進行指揮的,指揮者的肢體語言可以對作品的細節進行掌握,表現出指揮者的指揮能力。不難看出,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簡潔、精準又不失美感的特征,是合唱指揮必須具備的素質。合唱是集體合作才可以完成的藝術形式,作為中樞神經的指揮,應該發揮自身的規范引導作用,呈現一臺完美的合唱表演。 同時,合唱指揮在發揮自己指揮能力的同時,更應該了解每個成員的演唱特點,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發揮出各自的優勢,讓合唱更加完美無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合唱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高校合唱教學要注重合唱指揮的技巧訓練。而對指揮肢體語言的藝術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學習訓練能達到的,指揮者接受相關的培訓的過程中務必刻苦學習、善于思考、勤奮訓練,讓自己的肢體語言在合唱的指揮中更加自然流暢,更加具有藝術屬性,充分把握演唱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引導合唱效果進入最佳的境地。
參考文獻:
[1]辛穎,張曉丹,何穎.談高職高專 初等教育專業合唱指揮課程 改革與構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52-54.
[2]李佩玉.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8(10):22-23.
[3]王維娜.淺談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合唱指揮訓練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7(07):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