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 要:翻轉課堂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正在教學中廣泛研究與應用,其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選擇高一生物必修一中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翻轉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的探索。
關鍵詞:翻轉課堂;生物膜;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全教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學們前一節我們學了“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比如:蔗糖分子進入洋蔥的細胞壁,水分子自由進出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水分子在洋蔥蔗糖溶液中失水,在清水環境中吸水。在這個實例中我們發現了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但是別的物質比如說:葡萄糖,蛋白質不能夠隨意進出細胞的這時候我們發現細胞膜具有透過性。我們可以說結構決定功能,那么今天來探究到底生物膜是什么結構?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學習難點
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課下學習翻轉課堂視頻,完成導學案
翻轉課堂視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新聞聯播片段,內容為我國年輕的女生物科學學家顏寧發現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獲得世界科研成果,通過此片段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領會到至今科學家依然在對生物膜結構進行探索。視頻第二部分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科學探究過程,通過視頻、聲音、動畫、圖片等資源讓學生領會生物膜結構是如何被科學家一步步發現及理解原理。導學案中提出了學習重點及難點,同時提出生物膜探究發現過程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教學重點。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翻轉課堂視頻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至今為止,人們依然在不斷探索細胞膜的結構和組成以及與相關疾病的關系,那么這節課我們的重點任務就是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膜基本結構的腳步,來共同發現和理解生物膜的結構是如何被發現和總結出來的。以及探究過程中蘊含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通過學習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
(三)角色帶入,主動探究
教師將學生按照科學史的時間順序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合作收集資料,根據相應時期科學家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小組對于“細胞膜的結構”進行思考,表達與交流。
(四)評析小組任務,操作模型,總結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對各小組的表達和交流做總結和評價,同時通過每一組的實驗結論一步一步探究出生物膜的基本結構,利用老師制作的生物模型更加直觀形象的讓學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五)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聯系上一節課程內容生物膜對物質進出細胞是具有選擇性的,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結構基礎就是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決定的,從而引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教學反思
通過翻轉課堂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教師可轉化為課堂的引導者;能夠更加充分的掌握課堂時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和思考,通過我們上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觀察發現老師和學生之間能夠良好互動;整個課堂中氣氛也很好,同時對于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通過翻轉課堂視頻的觀看能夠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芳.翻轉課堂,未來課堂教學模式[J].中小學電教,2013(3).
[2]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