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英
【摘要】所謂“素讀”,就是樸素地通過文字符號領會詩歌內在蘊意。立足于詩歌的整體,揣摩細部,讀懂詩家語,即巧讀之后素讀,是準確理解詩歌內涵、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古詩詞鑒賞;巧讀;素讀;詩家語;反常規組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而古詩詞鑒賞的過程正是體味古詩詞語言藝術美的過程,對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的語言藝術,深刻領悟詩歌的語言美,將有助于為學生建構良好的語文習慣與行為,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發掘漢語言的表現與魅力。
而古詩詞鑒賞一直以來是學生的軟肋,也是語文高考復習要著力突破的難點。盡管之前不少專家總結了許多技巧,但隨著全國卷難度的不斷推進,越發覺得僅憑所謂技巧對準確解讀詩詞是遠遠不夠的。技巧的運用必須結合對詩詞文字的細致解讀,方能把握詩詞豐富復雜的內涵,進而準確解答試題,拿到高分。因此,我認為,巧讀之后素讀,才是鑒賞古詩詞的關鍵。
所謂“巧讀”,就是在一定的技法指導下,從整體上快速準確地感知詩歌主旨。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讀標題辨別詩詞類別,揣摩主旨。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是詩詞內容的載體,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情感基調,或表明其題材類別,可幫助我們理解詩歌主旨及作者情感。
2.知作者,“知人論世”,以把握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生平、個人品格、思想、創作風格;論世,就是在了解詩人所處年代風貌的基礎上,由此及彼類推出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3.看章法,借助關鍵字、關鍵句及客觀題中正確選項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揭示主旨。
詩詞結構往往是固定的,即“起”“承”“轉”“合”。而詩詞“合”的部分,往往是全詩的收束部分,或隱或顯傳達出詩詞的情感主旨。抓住這一部分,就等于抓住了全篇的主旨。
下面就2018年全國高考Ⅰ、Ⅱ卷詩詞鑒賞試題為例做具體分析。
如Ⅰ卷《野歌》一詩,先看詩題, “野歌″即“在田野中放聲高歌”,結合詩人李賀生平,知道他的詩大多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或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由此可揣測出此詩主旨:詩人借“彎弓射鴻、麻衣沖風、飲酒高歌”等場景描繪,抒寫積于內心的苦悶與抑郁,但基于詩人個性,并未因甘就此沉淪,便發出了“大丈夫雖身受壓抑、遭遇困窘,才志得不到伸張,但心志不可沉淪”的慨嘆。
又如Ⅱ卷《題醉中所草書卷后》,從詩題入手可知詩人是借“飲酒狂書”抒寫心中感慨,再結合詩人陸游生平及一貫詩風,聯系客觀題A、B選項,可推出詩歌主旨:詩人借回顧醉中創作草書的過程,抒發自己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的郁悶心情及完成草書之后好像打了一場勝仗、恢復太平的酣暢淋漓之感。
但從近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設計來看,如果不細致揣摩詩歌語言,只憑“巧讀”仍無法準確解答試題,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的語言,即“素讀”。所謂“素讀”,就是樸素地通過文字符號領會詩歌內在蘊意。從詩歌字面義到深層義的把握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要準確把握詩歌的蘊意,“咬文嚼字” 式的“素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所謂“咬文嚼字”就是逐字逐句解釋翻譯,精想細思,圈點勾畫,最終準確歸納概括出詩歌蘊意。如2018全國Ⅰ卷14題選項B,即對領聯“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解讀為“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乍一看與整體感知相吻合,但仔細深入揣摩文字后,發現選項B把“屈窮”的“窮”錯誤理解為“生活貧窮”,而這里的“窮”應解釋為“不得志”“不顯貴”等。可見,現在高考考得很細,不認真細致品讀文字,容易答錯。
再看第15題,要求簡要分析尾聯“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有何含意,這也需要反復研讀,逐字逐句解詞翻譯,再結合前面整體感知所知內容(即詩文主旨),才能做出全面正確的回答:(1)意為凜冽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2)表達詩人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消沉的樂觀、自勉之情。
同樣,II卷14題D項是考查詩句“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對飛縱橫” 理解。仔細揣摩其含義為“在端溪出產的硯臺上研好的濃濃的墨,燭光映射著我縱情揮筆潑墨,完成草書”,比照后才發現D項對“相”的理解錯誤,“相”應該解釋為“我”,而非D項解釋為“燭光”。
再看15題,簡要分析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的作用,也要在把握詩歌主旨基礎上,結合原詩句具體含義,才能準確作答。
綜上所述,掌握一定的概括詩詞主旨的方法很重要,但回歸詩文具體揣摩詩句準確內涵才是考生答題的關鍵。可見,素讀在古詩鑒賞中的作用。當然,要順利完成“素讀”過程,學生除了要有扎實文言功底外,還需要懂得一些常見“詩家語”,即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詩歌語言具有精練性、含蓄性及跳躍性,常表現為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呈現出改變詞語、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特點。
一、詞性改變(即詞類活用)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詞性,只有分辨清楚,才能準確把握詩意。如周邦彥《滿庭芳》“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中“老”和 “肥”本為形容詞,這里卻用作動詞“風讓鶯雛變老(長大),雨讓梅子長肥(果肉飽滿)”。又如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 “紅”“綠”用作動詞,即“時光催紅了櫻桃,染綠了芭蕉”,其中蘊含了詩人對時光飛逝、月歲蹉跎的憂愁。
二、語句省略
詩歌語言高度凝練而具有跳躍性,往往表現在語句省略上,以簡練語言表現豐富內容,鑒賞時只有補出省略部分,才能準確解讀詩歌內涵。如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詩人省略了全部動詞只提供情景畫面,其余讓讀者自己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去拼接組合,想象補充,從而達到理解詩句的目的。這兩句詩展現了詩人追憶在瓜洲渡及大散關痛擊金兵、收復失地的戰斗生活,氣勢磅礴。
三、語序顛倒
語序顛倒是“詩家語”中最為突出的語法現象,如有主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賓換位、定語后置或前置、狀語后置等。例如《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便是“何處尋丞相祠堂”的倒裝變形,《閣夜》中的“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是 “聞戰伐千家野哭,漁樵數處起夷歌” 的倒裝變形。
四、詞句反常規組合
所謂 “反常規”,就是指詩中詞句搭配順序突破常規習慣,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邏輯,實際上卻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登岳陽樓》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了吳國和楚國的疆界,乾坤日夜都可漂浮于湖上”,乍一看似乎有悖邏輯,卻極為逼真地描畫了洞庭湖水勢瀚無邊的巨大形象,置身此意境,詩人的孤身漂泊之感與萬里鄉關之思便被觸動。
總之,在讀懂詩歌變形語言的基礎上,把詩歌當作文言文對待,細致深入地理解詩歌意蘊,在準確翻譯基礎上解讀詩歌,從而準確解答相關試題。詩人艾青說過:“詩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美是通過語言表現的,如果脫離了語言而去欣賞詩歌,無異于緣木而求魚,一切都是徒勞。
綜上所述,立足于詩歌的整體,揣摩細部,讀懂詩家語,即巧讀之后素讀,是準確理解詩歌內涵、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自覺運用各種表達技巧錘煉語言的習慣,使表達更為鮮活生動,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構建美好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