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麗霞
【關鍵詞】 家庭教育;規則意識;持之以恒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42—01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曾經考察過20多個國家,經過對比,他認為,中國孩子的習慣普遍存在“六小”問題,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磨蹭、小馬虎。造成中國孩子“六小”問題較普遍的原因,與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頭上說得多,只有認知而沒有行為習慣”有關,這樣的教育弊端就是知行脫節。家庭是溫馨的港灣,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在家里就可以隨心所欲。在家庭中,也需要給孩子立規矩,愛勞動、講文明、懂禮貌、做事有條理這些好習慣都需要從小培養。從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入手,是邁出成功家教的第一步。下面,筆者僅以自己的一些親身見聞為例,與大家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一、立規矩,從小事做起
一位名人說過:“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在生活中,從小事做起,給孩子立規矩,有助于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
黃新是朋友的孩子,他從小生活習慣就非常好。家里的東西無論用過什么他的媽媽都會督促他放回原處。飯熟了,他的媽媽要求他先擺好碗筷、桌椅,等客人坐下他才能坐下。上學后,他的學習用品全部分類擺放整齊,很有條理。學習時,也絕不會時而玩,時而吃,時而做其他事情,而是非常專注地學習。
在生活中,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小時候舍不得讓孩子動手去做,或者嫌孩子做不好礙手礙腳,就會越俎代庖,替孩子代勞了。孰不知,孩子的紀律意識、禮貌意識、勞動意識等都是在做這些小事情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樣做錯過了給孩子立規矩的最佳時機,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變得任性隨意,造成家長很難管束的結果。從小事做起,不要對孩子太姑息遷就,才能逐步培養孩子樹立起規則意識。
二、立規矩,要持之以恒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一本書中說過,行為必須不間斷地重復才能變成習慣。倫敦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證明66天以上才能養成穩定的習慣。對于自控能力很弱的孩子而言,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更久,所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不是難在立規矩,而是難在持之以恒。
鄧城是今年小學剛畢業的孩子,父母平時工作都忙,生活沒有規律,孩子剛入學時,還盡量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學習。他們給孩子立了很多規矩,例如:每天放學回家就學習;寫作業中間不許吃東西、玩耍等,但是后來,因為公司事務忙,疏忽了對孩子的管教,孩子剛剛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很快就發生了改變。他們認為孩子已經養成了好習慣,就可以放手了,所以都去忙公司事務了,讓孩子自己學習,沒有想到孩子變化這么大。這時家長才認識到在給孩子立規矩后,還需要不斷督促孩子,持之以恒才能養成穩定的好習慣。
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需要家長的督促,更需要家長付出耐心與恒心,持之以恒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惰性才能夠逐步形成好習慣,而且有時已經形成的好習慣還有可能會出現反復,這無論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是個考驗。所以,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使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才能夠使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也才能邁出成功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三、立規矩,要嚴格要求
“不要過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著名作家克雷洛夫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時對孩子嚴格要求是多么重要。只有對孩子嚴格要求,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睿智,人如其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睿智的父母是生意人,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所以他的父母從小就把孩子捧在手心里,有求必應。上學后,學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再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孩子很不適應,經常遲到,上課睡覺,不完成作業……。家長雖然頭痛,也每天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但架不住孩子哭鬧,作業寫不完,孩子不想寫家長就聽之任之了。
很多家庭教育失敗的家長,因為不能處理好“愛孩子”與“約束孩子”二者的關系,對孩子的寵愛之心占了上風,所以不能對孩子嚴格要求,導致孩子不但沒有守規矩的意識,甚至沒有了正確的是非觀念、世界觀、價值觀。正如俗話所說“慈母多敗兒”,對孩子的溺愛不是“愛”,而是“害”。等孩子長大以后再去反省,已經悔之晚矣。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孩子受益終身,而失敗的家庭教育最終或輕或重都會造成家庭的苦惱和悲劇。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對孩子嚴格要求,持之以恒,樹立起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從小明事理,守規矩,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