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喜有
【摘要】在當今“立德樹人”的背景下人們十分注重道德素質的培養,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立德樹人”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自己生活方方面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當然其中也包括教育。在如今的教育中不僅僅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有著很大的重視,并且對德育也有著很大的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境界,幫助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本文就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教育中的滲透進行相關研究,為后來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新時代 ?立德樹人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67-02
眾所周知,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讓人們可以通過德育發展成為更好更優秀的人。
一、小學課堂中滲透立德樹人需要堅持的幾個原則
1.學生是獨特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不以老師的意志強行轉移。因此在自主探究教學中需要保證學生占主體地位老師占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避免直接向學生輸入知識,需要掌握課堂上的互動環節,積極調動課堂的氛圍,爭取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
2.教師應該保證創建活動的合適性。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學習模式自己學生接受理解的方式來開展自主探究教學,避免枯燥乏味、復雜難懂、時間拖沓等問題,教師應該遵循愉快放松的原則來創設相關的情景,不把情景演變為強行進行的結果而變成學生們學習的負擔。
3.課堂教學應該知、情、意、行融成一體。教師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音樂、圖像、實物、生動的描述等來達到創設景象的效果,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投入于課堂內容中,激發他們大腦、情感、探索而獲得奇妙的體驗,這一過程中他們可以主動發現問題、想要解決問題,之后他們會變得更加熱愛課堂的學習。
二、立德樹人如何在小學課堂中滲透
1.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設備。因為歷史課文大多數以文字敘述為主,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無法理解更不能投入其中,所以教師通過合理的作用多媒體設備教學能夠讓歷史顯得更加生動引人入勝。教師需要挑選經典合理的歷史片段進行播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探究,而不是看過便是。在學生們處于這種思維活躍的狀態可以有效的進行一場“潤物細無聲”的知識講解。同時教師可以提供多個渠道獲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在進行過去歷史事件的講解時可以列出一些當今所發生的事情來進行一場多人討論。學生們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會更加主動的去學習這門學科。
2.教師通過創設相關的情景來幫助學生們理解歷史,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歷史,這是學習的最佳狀態。例如在秦漢官僚機構中的秦國“朝議制度”這一課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開展以“朝議”為主題的活動,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讓他們自由原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其中有秦始皇、李斯、王綰以及其他大臣。當學生們選好擔任的角色后再就秦朝實行分封制或是郡縣制進行辯論,學生有相應的準備時間可以在期間查詢相關的資料或者是詢問老師,最后進行辯論。通過創設情景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這種創設情景法能夠充分的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進課堂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同身受自己的課堂活動經歷能夠領悟自己在未來需要具備的道德素養,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成為自己發展的榜樣。
3.我認為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主任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溝通和感染熏陶的方式來充分滲入立德樹人的理念,使得學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惡對集體成員具有約束力。教師能夠尊重學生,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以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開展管理,以學生的人格的完善和學業的成長為指針。其次班主任能夠充分發揮民主作風,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調動學生參與各種班級事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進行課堂管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樹立學生是課堂管理主體之一的意識,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管理的積極性,給予學生課堂管理的自主權,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接起來,從而在師生之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有利于創造立德樹人的教育氛圍和積極影響學生們的道德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真正觀測和實現“以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和學生的思想道德,在下功夫鉆研教學過程的基礎上,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把德育教育充分滲透到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長遠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揚.論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教育中的滲透[J]. 黑河教育.2018(12)
[2]萬桂園.品德課程德育功能對潤澤學生品德核心素養之影響[J].新教師.2016(12)
[3]楊爭林.立德樹人視角下的校長責任定位[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