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玲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整體化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09—01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與語言的實際使用是分不開的,這意味著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更好地培養一個人的語言素養。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問題,閱讀教學很重要,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閱讀,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閱讀教學還應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語文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文思維能力等,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就小學語文整體化閱讀模式下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談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學生在長期閱讀中形成的相對固定的閱讀品質,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進行指導。開展整體化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層面進行閱讀,從而形成對文章的感知和體驗。在學生進行整體化閱讀之前,教師要出示一兩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使閱讀變得有的放矢,從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實現三維目標中的“知識目標”,并為下一環節的深入閱讀做好鋪墊。為引起學生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充分借助其他教學媒體,比如運用信息技術來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內容。如《2008,北京》就是一篇很振奮人心的文章。在本文的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化閱讀,并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出示問題: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展開描寫的?文中作者主要詳細地描述了哪一個事件?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注意把握文章的結構與脈絡,并嘗試概括文章內容,形成整體感知。為了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在教學設計中,筆者有意識地設計了以朗讀為主要閱讀方式,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和作者同呼吸,共同分享申奧成功后的欣喜之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品質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新時期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在遵循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整體化閱讀教學在實踐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就閱讀方式來說,一般有以下幾種:瀏覽略讀、細讀精讀、語段分類讀等。因為文學作品的體裁不同,所以要求的閱讀方式也不同,教師在整體化閱讀教學中,要根據閱讀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如,當閱讀諸如小說之類的文本時,引導學生運用略讀和跳躍讀的閱讀方法;閱讀散文作品時,引導學生運用精讀和細讀的方法。這樣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整體化閱讀的魅力。
三、引導學生總結文本,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歸納總結是整體化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這一過程既是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有效回顧,又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通常情況下,很多閱讀總結都是教師進行歸納的,而且是蜻蜓點水式的一語帶過。如果讓學生參與歸納和總結,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二次閱讀,又可以檢測學生對本課閱讀內容的掌握程度,一舉兩得。如,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當閱讀教學即將結束之時,筆者會有意識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培養了學生的歸納和總結能力,使整體化閱讀教學更富有價值。
四、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閱讀能力其實質就是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為進行合作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整體化閱讀恰恰反映了探究能力在整體把握水平上的吸引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研讀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特別是對疑惑的問題展開討論,分析問題,總結規律,逐步提升學生整體化閱讀能力。
總之,整體化閱讀既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體化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709)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