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武山
【關鍵詞】 數學教學;滲透;趣味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59—01
數學是一門對學生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有很高要求的學科,因此相比較其他學科,學生很容易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感到乏味,并由此生出厭學的情緒,而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為此,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趣味教學法至關重要。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導入,滲透趣味
從科學的角度看數學總是有些抽象的,但在滲透趣味教學法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用生動具體的材料表現出來,把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情境導入。
如,教學“認識圖形”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像王國”故事動畫。在這一情境動畫之中,所有的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都以“人”的姿態形象地出現在學生面前,他們可以像人類一樣說話,并介紹自己的特征(邊、角特點)。這樣教學,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十分新穎有趣的,學生會被直觀立體的圖形所吸引,從而對接下來的課程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就為最終的數學教學質量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二、變換題型,滲透趣味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通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實現拓展升華的教學目的。但是一直以來,小學數學練習以計算題、應用題、口算題為主,這些老面孔式的習題,顯然已經讓學生感到乏味,甚至有很多學生對此產生了抵觸情緒。為此,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嘗試變化題型,適當地轉換出題思路,從而激發學生讀題、解題的欲望。如,教師可以通過“一題多解”“習題接龍”“習題競賽”“組內輪流解題”等方式,幫助學生“換換口味”。實踐證明,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很快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都愿意在這些題目上一展身手。
三、生活教學,滲透趣味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是如此。很多數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幫助學生拉近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親近感,從而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如,學習“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之中模擬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加深對人民幣實際價值的認識,并學會人民幣之間的一些換算。這樣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幫助學生消除新知識學習的緊張感和陌生感,使學生學有所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也會隨之提升。
四、游戲教學,滲透趣味
游戲符合小學生的天性,可以激起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趣味盎然,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教學無疑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
如,學習“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展開“明7與暗7的游戲”,其中“明7”即帶有“7”的數字,如“7”“17”“27”的數字,而“暗7”則主要是指“14”“21”這些是7的公倍數的數字。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從1開始輪流報數,在遇到“明7”與“暗7”數字時,要用筆敲一下桌子跳過去不說,若是誰說出了帶有“明7”或“暗7”的數字,則要公開表演一個小節目。這樣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異常新穎的,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數學知識。
五、動手操作,滲透趣味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指尖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數學,而不是單純地“聽”數學,這樣數學知識才能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心中,學生也可以在自主動手嘗試的過程中,感知數學學習的樂趣。
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小木棒”作為學習操作工具。如,讓學生拿出13根木棒,并將這些木棒依次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觀察記錄每次分得的根數和剩余的根數,進而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自主總結有余數除法的規律。這樣的教學方式,知識不再是抽象的定律概念,而是以實物的形象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做”數學的樂趣。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