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蓉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44—01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各小學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德育教育的培養,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全方位發展。那么,如何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汲取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文化營養,獲得個人素養的提升,這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以“語文課堂”為陣地滲透傳統文化
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將傳統文化教學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個人的道德修養,首先就必須要從語文教材入手,根據課文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更加貼切地融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去。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地尋找傳統文化和小學語文知識相契合之處,通過有效的引導,提高小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這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人教版小學語文1-12冊從一下至六上,每冊安排了8個主題單元,六下是6個單元,總共86個單元,其中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18個,占整套教材的20.9%。從不同的方面,如風光名勝、神話傳說、漢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詩歌、民風民俗,歷史名人等方面,介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選錄的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能飲到中華文化之一瓢。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將“傳統文化內容”分類歸納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進行重點講解。這樣處理,有助于解決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容量不足的問題,也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二、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是低年級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重點和難點,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極為關鍵。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文化底蘊的人物、事跡展開教學。如,當學生們學到“司”字的時候,可以結合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司馬光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司”字的印象。教師可以結合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幫助學生認識到司馬光優秀的品格和聰明的才智,加深學生對“司”字的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加深了對文字的認識,又了解了我國古代優秀的人物;學習生字“瓏”時,根據漢字的一般構成原則分析,這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邊“王”旁在漢字結構里又被叫做“玉補”,和“玉”相關的很多字都是“王”旁的。古代人大旱時求雨用的玉,上面刻有龍紋,當時認為用玉祭祀是最好的禮物了。右邊龍,表示向龍王求雨。通過學習“瓏”字,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古代人認為神仙具有法力,能幫百姓解除各種艱難困苦、各種磨難;在學生學習到《有趣的漢字》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漢字的由來,一步步剖析漢字的發展史,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可在提高學生對于漢字知識的掌握時,引導學生愛上中國漢字。
三、進行讀寫訓練傳承傳統文化
汲取傳統文化,豐富知識積累,僅局限于課內遠遠不夠,只有開拓閱讀的疆域,才能開拓文化視野。《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一、二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不難看出,課外閱讀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另一條有效途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閱讀《弟子規》《三字經》《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等,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再加上以“習作訓練”為目的,內化傳統文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等都是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豐富。學生通過寫作這些,自然會萌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總之,弘揚傳統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小學生能夠吸收和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有傳統文化的經典美文溢滿校園,智慧的靈感和語文的藝術滋潤學生的心田,才能讓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