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7—01
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課堂40分鐘時間內師生雙邊活動共同付出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教學效果之間的比值,是課堂教學活動取得的綜合效果。教學質量是教育的不變主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既不能延長教學時間,打疲勞戰,也不能憑靠機械重復訓練,通過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來提高所謂的“質量”。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呢?
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無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課堂中的練習,都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使學生置身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飛躍。
例如,教學“平移與旋轉”一課時,由于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直接進行概念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應用起來更容易出錯。其實生活中平移與旋轉的運動現象經常會見到,于是筆者在課前收集了一些學生經歷過的生活圖片與視頻:游樂園的過山車、摩天輪、風車、電梯、纜車等,讓學生觀察這些運動現象,找出其中的規律并對其進行分類。由于學生置身生活體驗之中,因此很容易理解平移與旋轉這兩種不同的運動形式,輕松愉快地掌握了這一課的知識點。
二、靈活使用“遷移”的學習方法
遷移是學習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學習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知識的遷移過程。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能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歸納、總結、概括、演繹,形成新的知識。
例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筆者先讓學生復習除法中商不變規律,再引導學生在不改變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把除數化為整數,從而由整數除法輕易地遷移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三、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傳統的數學教學多注重教學的預設,以教師和教材為本位,偏重有計劃的靜態教學設計,傾向教學過程的程序化,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數學是“做”出來的,教師只有把探究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他們才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正方形紙對折兩次,然后用彩筆涂出其中的一份,學生的答案可能就會千篇一律。因為教師預設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但如果改變提問的方式,變為“你能把這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為四份嗎?”學生的答案可能就會精彩得多。同樣的教具,同樣的學生,僅僅因為教師改變了提問的方式,課堂效果就大不一樣,這就是關注課堂“生成”的效果。
四、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獨立思考。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索,讓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通過嘗試、討論、交流發現問題的答案,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比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小木棒自己去擺,邊擺邊思索計算的過程。擺好后同桌之間先進行算法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討論。在對各種擺法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破十法”這個最科學便捷的計算方法。
五、鼓勵學生進行有效數學思考
學生只有在積極探索中認識數學,在親身體驗中解決困惑,才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最多的實踐、探究和思考的機會,有效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通過“數蝴蝶”發現倍數關系時引導學生抓住“誰和誰比?誰是誰的幾倍?”這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幾個幾”與“倍”的關系。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充滿個性的思考,探究能力不斷發展。這樣探索,雖然看似花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但這是學生發展、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因為留給學生的是對他們終身受用的東西——熱愛思考、享受思考。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