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王立勝
【關鍵詞】 歷史教學;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情境;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77—01
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豐富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借助直觀教具,較為“真實”地再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啟發學生想象力,營造和活躍情感教育的氛圍,使情感教育能良性循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授《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一課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配樂詩《鄉愁》,讓學生感受詩人盼望回到故鄉的強烈愿望。然后,展示歷史上臺灣與大陸密切交往的史實和“臺獨”分子分裂祖國的圖謀,引導學生談感受,使學生深切地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課重點是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筆者則讓學生觀看視頻《香港、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當中國國旗在香港、澳門升起時,學生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各抒己見,紛紛表示要勤奮學習,要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好。
二、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在歷史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如在學習《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這一內容時,提問:“為什么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小組討論后進行總結: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怒。蘇、美、英、中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法西斯,逐漸走向聯合。 1942年1月,26個國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大大加強了反法西斯各國的力量,最終法西斯國家被打敗,這充分體現了團結合作的巨大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也喚起學生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強烈感情。
三、創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讓學生在學習史實的過程中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凸顯歷史教學的思想性。如在古代,有“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近代,虎門銷煙、維護民族尊嚴的林則徐,血染戰袍、誓死抗英的陳化成,為了變法圖強、慷慨就義的譚嗣同等。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時,向學生說明,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戰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敗,進而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奮發圖強,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起學生的情感
恰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使學生受到感染,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變化,巧妙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氛圍中,用情境烘托學習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如在講“九一八”事變時,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聆聽激昂而悲壯的音樂,了解其中憂傷而充滿怒火的歌詞,達到情感震撼的效果;在講《抗美援朝戰爭》時,先聽《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用歌曲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入意境,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民族責任感,使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習“紅軍長征”時,運用多媒體播放《萬水千山》,讓學生了解長征中的紅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惡劣環境、饑餓寒冷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樂觀地面對生活,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
總之,中學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把握良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和較高的人文素養,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青少年身上發揚光大,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勤于思考、善于總結、不斷探索、積累經驗。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