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提取信息”是語文要素的重要內容。第一學段的統編教材從“提取簡單信息”“進行直接推斷”和“學會綜合表達”三個層次具體呈現“提取信息”的語文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分散與整合的關系、補白與推斷的關系,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提取信息,獲得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提取信息;第一學段;統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34-02
相比其他版本教材,統編教材不僅注重人文素養的滲透,而且還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實,其單元采用“雙線”編排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提取信息”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語文要素。統編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就將“提取信息”納入編排體系中。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落實“提取信息”這一要素,以便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本文以第一學段統編教材為例,對“提取信息”這一語文要素的編排進行分析,并提出教學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何謂閱讀能力?按照“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表明,是學生理解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能從各類文章中建構意義,能通過閱讀學習、參與活動,享受樂趣。閱讀能力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提取信息”“直接判斷”“綜合并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統編教材第一學段根據“提取信息”“直接判斷”這兩個基礎層級的要求,采取臺階式的編排方式,具體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提取簡單信息
一年級新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弱,因此“提取信息”的要求便是“找出課文中明顯信息”。比如,《項鏈》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說出“大海的項鏈是什么”;《青蛙寫詩》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說出是“誰來幫忙”;《烏鴉喝水》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說說烏鴉能喝到水,它采用什么辦法……這些要求都是提取信息的“變種”,相對簡單。只要學生認真閱讀,就能從中找出答案。
(二)進行直接推斷
到了一年級下冊,對“信息提取”這一語文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能夠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簡單推斷。比如,《樹和喜鵲》這一課,有一道課后習題:“想想樹和喜鵲后來為什么快樂?”學生要準確回答這一問題,就要根據樹和喜鵲生活環境的前后變化進行簡單推斷,從中得出它們快樂的根源。又如,《一分鐘》這一課,其課后習題為:“要是早一分鐘,就能趕上綠燈了。/要是能趕上綠燈,就___________。/要是能及時通過路口,就_____________。/要是……”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進行簡單的推理,明白前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楚知道前面一個分句是后一個分句的前提條件。
(三)學會綜合表達
到了二年級,上冊與下冊教材對“提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結合課文信息,簡單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曹沖稱象》這一課,其課后習題就要求學生找出兩種稱象的辦法,并說說曹沖的辦法為什么好。其中“找出稱象辦法”屬于信息提取,而“說說曹沖的辦法為什么好”則需要學生將曹沖的辦法和其他人的辦法進行比較,做出簡單判斷,闡述自己理由。又如,《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這些課文的課后習題都安排了類似問題,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所提取的信息學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做出綜合表述。這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課后習題并不是在講解課文后才要求學生去做,而是要結合文本閱讀,有機穿插其中,從中落實“提取信息”這一要素。
二、基于“提取信息”內容的教學策略
對“提取信息”這一要素的教學,關鍵在于落實。教師要站在整個學段的高度,準確把握教材編者的意圖,結合學生實際,采取有效策略,以便有效發展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
(一)理清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做到把握整體,關聯局部
一般來說,有用的信息都是分散在語言文字中,需要學生整體把握文本主題,聯系上下文進行閱讀理解。如果只局限在具體段落、句子或者詞語之中,那么取得的信息必定是不全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一年級上冊的《項鏈》這一課,其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說說“大海的項鏈是什么?”不少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印象,將答案說成“貝殼”“海螺”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沒有整體把握課文的意思。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段:“小娃娃嘻嘻地笑著,迎上去,撿起小小的海螺和貝殼,穿成彩色的項鏈,掛在胸前。快活的腳印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這里,不少學生只關注到“穿成彩色的項鏈,掛在胸前”,沒有注意到前面的主人是“小娃娃”,更沒有關注到后面一句,即“快活的腳印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只有進行完整閱讀,前后照應,關聯有用信息,才能獲取有用信息,得知“腳印”才是大海的項鏈。
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先巧妙設置“陷阱”,讓學生直接回答;接著,引導他們對比閱讀,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從而真正獲取有用信息。這個方法,不僅便于學生準確提取信息,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演繹課堂的精彩。
(二)理清分散與整合的關系,做到分散圈找,整合提取
有的信息分散在各個段落,需要學生進行整體閱讀,經過認真思考、分析,才能提取有用信息。比如,一年級下冊的《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課,出現四次通知,內容雖有所不同,但一次比一次全面。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圈畫出四次通知;然后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最后,讓學生明白——通知要完整地表達出時間、地點和參會人員,才能讓小動物們準時參加會議。
又如,二年級下冊的《沙灘上的童話》一課有這樣的一個片段:“不知道誰說了一句:‘這個城堡住著一個兇狠的魔王……就這樣,我們編織著童話。”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對話的內容圈畫出來,進行整合提取。這樣,使學生發現,把這些語言串聯起來就是一個童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順利理解了“我們編織著童話”這一句話的內涵,而且還能準確地理解文本的主題內容。
對信息較為分散的課文而言,教師要善于搭建平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圈畫、比較分析等方法,從中整合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信息鏈條,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三)理清留白與推斷的關系,做到填充留白,合理推斷
從一年級下冊開始,教材就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簡單的推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以細化落實。大多數課文由于表達需要,往往留有空白之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留白處,設計一些懸念,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簡單的推理、合理的想象。
還是以《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篇課文為例。經過狐貍、大灰狼、梅花鹿等動物的提醒,狗熊的通知越來越完整,不僅補充了具體的時間,還補充了開會的地點。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結合前三次通知內容,推斷故事的結果。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演繹出課堂的精彩。
總而言之,“提取信息”是不僅涉及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還涉及思維能力的訓練,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準確把握編者意圖,并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在推動課堂教學生成精彩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