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露
摘 ? ?要: 許多高校在心理危機處理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但對于潛在心理危機的處理還不完善。本文結合案例說明輔導員在處理潛在心理危機時,既要內容上“重視”問題,確保學生安全,又要形式上“輕視”問題,保護學生隱私和自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 心理育人 ? ?高校輔導員 ? ?潛在心理危機
一、引言
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有著突發性和緊急性的特點,需要及時應對,同時許多心理危機事件暗含危險性和傳染性,不僅會對學生學業產生影響,而且會對生活、人際關系、大學生生命、校園環境及社會安定產生負面影響(1)。高校對心理危機事件極為重視,從下至上、從學院至學校,形成一套完善有序的心理危機處理程序。然而,在心理危機處理過程中,有一類事件的處理給了輔導員一定的挑戰,即“潛在心理危機”。所謂潛在心理危機,指該事件主人本身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引發的事件既可能是一場危機,又可能是一個普通事情,若是按照處理危機的流程“大張旗鼓”地進行,可能對該同學造成很大的壓力,將事件發酵,對該生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若是不理不問,則可能錯過危機處理的最佳時間。例如一個心理問題學生暫時失聯,是上報學院發動力量四處搜尋還是盲目等待以觀其變呢?如何處理才能既確保學生的安全,又保護學生的自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呢?
二、心理育人中的“輕視”與“重視”
一些研究將心理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將心理育人當做心理健康教育來談,忽略心理育人的豐富內涵。結合輔導員工作實踐,在實證的基礎上將心理育人進行重新界定,豐富心理育人的內涵。輔導員工作中的心理育人,既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又指輔導員在工作中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將心理學手段和方法運用到輔導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輔導員的工作質量。后者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也是本文的出發點。
“輕視”指輔導員在處理潛在危機時不要“大張旗鼓”,充分保護學生的隱私,相信學生,減弱事件處理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若輔導員不會“輕視”問題,將有諸多危害。例如某心理問題學生暫時失聯,若輔導員立即啟用心理危機處理程序,發動力量四處搜尋,結果發現只是該生手機沒電了,鬧出一場笑話,傷害學生的自尊。同時,也會給學院工作增添壓力,使得輔導員工作更加“繁忙”。
“重視”指輔導員在處理潛在危機時要關心、關愛學生,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慎重,一定要確保學生安全,把握潛在危機處理的關鍵時間。若輔導員不會“重視”問題,則很可能釀成更嚴重的后果,危及學生的人身安全。例如,某心理問題學生經常暫時性失聯,要自己“冷靜冷靜”,輔導員接到該生失聯的信息后,認為只是常態事件,不加處理。若當次恰好是一場真正的危機,輔導員將錯過危機處理的關鍵時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總的來說,輔導員在處理潛在危機時,內容上要“重視”,引起警覺,關愛學生、關心學生,把握問題處理的黃金時期;形式要“輕視”,不要太早“大張旗鼓”,盡可能地保護學生隱私,不讓當事人感到自己是從一場“危機”中“解救”出來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
三、結合案例談“輕視”與“重視”
(一)案例陳述
2016年12月13日晚上6點,天寒,下著下雨,我去參加元旦晚會節目的彩排,剛到現場,聽說小婷(化名)和男朋友小宇(化名)在節目彩排中發生矛盾,放棄參賽。小婷是雙向情緒障礙,情緒容易激化,在激烈情緒時曾經有過自殘行為,與男友吵架后也有過失聯情況,當時正在服藥和做心理咨詢。我意識到問題可能沒有描述的那么簡單,于是馬上聯系小宇,問他情況,他告訴我,小婷在激烈爭吵之后就跑走了,失去了聯系,他正在四處找她。
我馬上給小婷打電話,打了好幾個,她都沒有接。于是我聯系小婷的室友,她倆正在上課,并沒有和小婷聯系。我一邊讓她室友聯系小婷,一邊試圖用QQ聯系小婷。很意外,小婷回我QQ了,雖然簡單幾個字,但是很讓人激動,但是當我再打電話時,還是無人接聽,她告訴我她不想說話,想安靜一下,并拒絕告訴我現在所處地點。我將此時匯報給副書記,并持續跟進。
我一直和她保持QQ聯系,她說自己頭暈,我勸她回寢室休息,并似若無意地提到她爺爺奶奶和媽媽,我說如果他們知道她這么冷的天在外面會擔心的(這是她最牽掛的人,我想以此引起她的念想,不要做輕生和自殘的事情)。她答應回寢室,但想先靜一靜再回去,我和她約好回去的大概時間,并約定回到寢室后給我說一下(中途她拒絕我去找她和知道她的位置,為了不引起她的煩躁再次失去聯系,我盡量順應她的想法,不逼問她地點,不堅持去她宿舍,只是保持和她在QQ上的聯系),她QQ告訴我她回去了,我不放心,在宿舍旁邊的食堂候著,并讓她室友假裝早回寢室,看看她是否回去了,有情況告訴我。
結果當室友回宿舍的時候,發現她不在寢室,我趕緊再次向副書記匯報,副書記馬上驅車趕過來,同時我又嘗試著問她地點,并讓她室友聯系她。最后,我們在學校對面的肯德基找到了她。副書記也趕到了,我告訴她,副書記今天剛好路過辦事,聽說了這個事情,順路送我們回去,并“順便”把她帶回書記辦公室進行了進一步談心,又和她男朋友通了電話,并和她約定,以后不管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傷害自己,如果她想靜靜,告訴我地點,我不會去找她,會讓她好好靜靜,但同時也讓我們放心。
(二)問題關鍵點
1.該學生本身有心理問題,屬于雙向情感障礙,狂躁或抑郁時可能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有過自殘行為;當天她與男友吵架,不愿接聽電話,又報告頭暈,且當已晚,天氣寒冷,下著小雨,天氣比較惡劣,種種情況表明,此事件不容輕視。
2.該生與男朋友吵架事件經常發生,據她報告,暫時失聯有時只是想要一個人靜一靜,該事件以往也有發生,本次事件也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情侶吵架事件,加之該生自尊心較強,不愿意大家將她視為心理問題學生對待,若直接進行明顯的危機干預,可能對該生造成不好的影響。
3.該事件的難點在于既不能輕視,又不能讓她感覺我們“過于重視”,且要想辦法降低下次失聯的概率。
(三)解決策略
1.不強迫,換種方法達到目的。該生拒絕電話聯系,但愿意QQ聯系,說明她目前處于抑郁狀態下的不想與外界講話的情況,這個時候不要強制給學生打電話,以免引起她的不良反應,但一定要保持QQ聯系,確保她那邊暫時是安全的;另外,該生拒絕輔導員到寢室探望,我順從了她的意思,但是想辦法讓室友看看,以確定她是否真的在宿舍。
2.將危機干預包裝成常態關心。站在學生角度,也許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或者并不是危機,如果整個流程啟用危機處理程序可能會讓學生有不好的感受,所以在整個危機處理過程中,我們雖然很重視很著急,但都以一種很常態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在QQ上和她聊天拉家常,確保她那邊的暫時安全;聊天時無意識提到她家人喚起她的掛念;書記連夜驅車趕過來,但我們只告訴他書記正好路過順路送我們回去;全程站在一個知道他們吵架關心她安慰她的朋友的角度,而不是知道她有心理問題的老師角度去談論問題等。
3.確保安全。無論該生QQ回復自己沒問題,還是告訴我她已經回宿舍了,沒有最終確定她的地點和安全,潛在危機還是沒有消除,所以直到最后找回了她并進行了談心談話這次事件處理才算結束。
4.達成約定。如果只是找回學生將其送回宿舍,她的吵架失聯事件還可能繼續發生,并沒有根本解決問題,所以針對該生,我們后期做了諸多努力,包括請心理咨詢中心為期進行長期干預、和她男朋友談話、和她父母溝通等。除此之外,當天晚上,我們達成約定,假設還有和她男朋友吵架或者其他原因想一個人靜一靜的情況,可以告訴我她所處的地點,我們不會去找她,但她要按照我們約定的時間回宿舍(若告訴了地點,我們可以私下請她不認識的人去確認她是否在,這樣至少可以保證她的安全)。
(三)經驗與啟示
1.一定要和學生特別是心理問題學生保持較好的關系,這樣才能在問題出現時能以朋友的身份或者其他更合適的角色和學生溝通。
2.對于潛在危機事件,一定要重視,但在有些情景下,可以盡可能地將危機干預包裝成常態事件,不要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從一場危機中走出來的,這樣會給學生本人和其他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
四、結語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開始施行。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輔導員的每一次與學生的接觸都會給學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問題學生,他們敏感、脆弱,需要更多的關愛,輔導員在與他們接觸時需要更多地照顧他們的內心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愛,同時又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要讓他們感受都自己是作為一個“心理問題學生”被對待。輔導員對他們的愛需要更加細膩并把握好分寸。
在處理心理問題學生的潛在危機事件時,輔導員要把握好“輕視”與“重視”的尺度,既確保學生安全,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恰到好處地處理好每一次潛在危機事件,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大均,陳旭.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調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9-28.
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心理技術在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17SJB02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