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語法教學只依賴講解灌輸的方法,效果不盡如人意。初中英語學習階段,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語法,能在以后的學習中融會貫通,學會思辨,提升語用能力,老師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關鍵。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優化語法學習引導,突出形成語用能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語法;思維品質;思辨能力;語用能力
一、 語法導學,化難為易
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如果講解過多的語法術語,學生不但不容易理解,反而會覺得“繁、難”。教學中切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要盡可能“化難為易”引導理解。
如,學生對詞性、句子成分和句子結構不熟悉,導致容易寫出“中國式英語”,對這種現象要持容忍態度,不能急于求成。在七年級教學中對“后置定語”的處理,可用簡單的符號讓學生對比中文與英文的不同:列出the woman in a red coat,the boy on the bike;告誡他們寫英語時要按英語的規則寫,把短語放在所修飾詞的后面,不能按中文語序寫為in a red coat woman,on the bike boy。然后再舉一反三進行替換練習:來自中國的女孩(the girl from China),桌子上的書(the books on the
desk)……多練習幾次后學生自然就掌握了這種用法。
再如,英語的句子結構有多種,各種結構都有不同的表意功能,結構上的差異可能導致表意功能的差異,如果使用簡單的符號對比分析,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
二、 厘清概念,學會思辨
語言學習既有感知、體驗的過程,也有比較、分析的過程。感知、體驗語言可以使語言學習者理解語言使用的環境和語言表達的意義,而比較、分析的過程能夠使學生理解語言的具體形式以及語言是如何表達意義的。在語法學習中涉及許多概念,如果不能厘清不同概念的關鍵點,就會覺得混亂。語法教學時要讓學生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學會比較辨析,必要時可與中文學習對比,讓學生感悟中文是側重“意”的語言,而英語是側重“形”的語言,學習中借助中文“意”的理解轉換為英語的“形”的表意功能。如在教學時態時可讓學生對比理解:中文是通過某些字的意思表示動作是“過去(……了)”“將來(將……)”還是“正在發生(正在……)”;但英語是通過結構形式來體現(動詞改為過去式表示“過去的動作”,is/am/are+Ving表示“正在發生的動作”等)。
不同結構的語法功能也是不同的,如:句子“They are looking at the photos.”畫線的結構為現在進行時態,表示主語正在發出“看”的動作,是“主謂結構”;而“The students look
happy.”句中的“look”不是“主語發出的動作”,而是表示主語“看上去”的特征,是“系表結構”,要能辨清“主謂結構”和“系表結構”的概念才不會混淆其語法功能。
對于同一英語單詞有不同詞性,學生也會覺得比較混亂,同樣要讓學生理解不同的語法概念才有助于靈活運用不同詞性的詞匯,如:
①Mr. Lin
worried about his son.
②Mr. Lin was worried about his son.
句①和句②意思相近,句中都有worried一詞,但它在句中的語法功能不一樣,句①的worried是謂語動詞worry的過去式,而句②的謂語動詞是was,worried是形容詞。
三、基于活動,發展品質
良好的思維品質有助于語言學習,而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也可以促進思維品質的培養。語法教學中的課堂活動設計也很重要。在活動中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可以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有助于在實際應用中領會其語法表意功能。
如教學物主代詞,學生很容易混淆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與名詞性物主代詞的用法,如果僅僅講解抽象的用法“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后要加上名詞,名詞性物主代詞后面省略名詞”,學生覺得比較混亂。若用班級同學的實物為道具開展活動式操練:“— Whose schoolbag is this? — Its mine/his/hers...;— Is this your/his/her eraser? — Yes,it is./No,it isnt.”通過這樣操練學生比較容易區分掌握。再如教學現在進行時態,可開展讓學生展示動作,其他同學用英語描述的活動:“— What is he/she doing? — He/she is singing songs/ drawing pictures/reading books...”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體驗現在進行時態表示“現在正在發生的動作”的內涵。在語法教學中可以開展的活動還很多,如小組合作活動可以用于引導學生自我歸納總結;學習詞匯時可采用“Brain storming”或 “word
puzzle”活動進行歸類;還可開展一些可操作性的“創造性設計”活動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語言知識,也發展了思維品質。
四、創設情景,重在語用
語法教學不能只靠死記硬背規則,而是要多設置情景,在情景中訓練靈活運用語法,把語法內化到“聽、說、讀、寫”的技能應用中,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法語用能力。
比如,平時聽力訓練中發現學生混淆詞匯,或疏忽名詞復數等問題,表面上看似乎是學生粗心,其實根本問題是學生的語用能力比較差,在語言交流中是不能完全通過“音”來表達意思的,一定要依賴于語境。再如:
①— How ???? the apples?
— They are ten yuan a kilo.
(??)
A. many are??B. much is??C. much
are
②Jim and Mike are talking ???? the school gate.
(??)
A. with?B. to?C. at
題①學生錯選A是因為沒有注意前后句的語境;根據后句“一公斤10元”可知此處是問價錢,應該選C。題②學生錯選A或B是因為憑所謂的“語感”以為是固定搭配talkwith/to,題中空格所缺詞是用于表示地點at the school gate,應該選C。
優化語法教學,必須體現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激發興趣、發現探究、實踐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任務性學習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品質和思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初中英語的語法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如何正確地引導,將品格培養、思維能力發展與語言學習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學習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6).
[2]劉道義.研究如何優化中學英語語法教學[J/OL].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2010.
作者簡介:
陳大騰,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