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榮

[摘 要]教師有效的課堂回應能夠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豐富認知,并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兩次執教“搭配中的學問”為例,談談如何讓課堂回應從“低效”走向“高效”。
[關鍵詞]課堂回應;低效現象;高效策略;搭配中的學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21-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把教學活動看成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互動,而有效互動的落實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回應。教師對學生回答與反應的處理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就目前來看,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的回應可以說是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怎樣的課堂回應才算是高效的?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執教的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搭配中的學問”一課,就如何讓課堂回應從“低效”走向“高效”談幾點想法。
恰當的課堂回應對教學的有效進行和學生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效”的課堂回應能對學生起鼓勵作用,“低效”的課堂回應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高效的課堂回應會促使學生思考, “低效”的課堂回應會抑制他們思考。
1.置之不理
【教學片段】第一次執教“搭配中的學問”
師(出示2頂帽子和3條褲子):選一頂帽子和一條褲子搭配著穿,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
生:我知道,2×3=6。
(一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回答,接著就有幾個學生起哄:2×3=6……)
這和我的預設完全不一樣,我本以為會有說4種或5種等情況,那樣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進行驗證。于是我沒有給出任何評價就讓這名學生坐下,然后不停地追問“還有其他答案嗎?”,學生一臉茫然。
像這種打破教師的預設或者學生的回答不是教師想要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意見“失聰”、不做判斷,只按照固定設計的教學流程走下去,可以說這種課堂回應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會嚴重打擊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簡單重復
【教學片段】教學符號記錄時
師(呈現不同學生用符號記錄的方法):每種符號表示什么?
生1:2個正方形代表2頂帽子,3個三角形代表3條褲子,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
師:回答得真好。在這里2個正方形就代表2頂帽子,3個三角形就代表3條褲子,所以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誰來解釋下一種?
生2:數字1、2表示2頂帽子,數字1、2、3表示3條褲子。
師:是的,數字1、2表示2頂帽子,數字3、4、5表示3條褲子。
……
教師的回應只是機械式的重復,這種課堂回應是低效的,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維毫無幫助。
3.自導自演
一種是教師只是拋出一個個預設問題,并沒有好好聆聽學生如何回答,對學生的回應也只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如“是的”“好的”“不對”,無實質性內容。另一種是教師隨意打斷學生,學生還沒有表達完整或者只有一兩個學生說到一點意思,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打斷,然后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一通。這種“自編自導”“反客為主”式的回應,將學生置于尷尬境地,長此以往,學生不僅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而且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下面將以“搭配中的學問”為例,結合特級教師的點評,給出提高教師課堂回應的四條策略。
1.注重細節,巧預設——回應“見機行事”
一線教師自身功底還不是很扎實時,備課就要換位思考,盡可能地預設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設想可行的對策,這樣才能“見機行事”,應付自如。
【教學片段】
(情況1)
師(出示2頂帽子和3條褲子):選一頂帽子和一條褲子搭配著穿,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
生:我知道,2×3=6,一共有6種。
(有幾個學生起哄“2×3=6,一共有6種”)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在這里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能把你的想法用圖表示出來嗎?
(學生動手在紙上記錄搭配的方法)
(情況2)
師:……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
生1:我猜有6種。
生2:我猜有4種。
師:能把你想到的所有搭配方法用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嗎?
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預設出現的情況,并思考每一種情況該怎樣回應才能挖出學生真正的想法,暴露問題、糾正錯誤,達到課堂的教學目標,而不能對學生“意外的回答”置之不理,甚至是錯誤理解學生想要表達的觀點。
2.認真傾聽,緩評價——回應“借題發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實施評價時,可以對部分學生采取“延時評價”的方式,提供再次評價的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會搶著“評價”,學生還沒回答完整就將其“一棍子打死”,或者學生只答到了一點,教師就急著肯定表揚,生怕出什么岔子。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符號記錄法的簡潔性,教學“搭配中的學問”時,我呈現了文字記錄法、畫圖記錄法、符號記錄法讓學生做對比。
【教學片段】
(第一次教學)
生1:我覺得畫圖記錄法好,因為用一條條線連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了。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覺得符號記錄法好,因為記錄起來快。
師:是的,符號記錄法非常簡潔,記錄起來很快。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午餐的搭配種類,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用文字記錄法和畫圖記錄法)
師:你覺得哪種記錄法更好?
生3:我覺得文字記錄法好,它一條一條記錄,別人一看就知道了。
(第二次教學)
師(呈現幾種記錄方法后,我和學生進行了一次統計,將用每一種記錄方法的人數寫在黑板上,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對每一種記錄方法進行解釋,但在反饋時我并沒有急著評價哪種記錄方法好) :我們來一場比賽,現在再一次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午餐的搭配種類,看誰記錄得又對又快。
(在學生記錄后,再一次將各種記錄方法的人數寫在黑板上)
師:你們有什么發現?為什么?
生1:我發現用符號記錄法的人數多起來了。因為符號記錄法更快、更簡潔。
可見,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意見后,沒有馬上評價哪種記錄方法好,更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是借力用力、借題發揮,這樣學生就能夠體會符號記錄法的優勢,在第三次練習中都用了符號記錄法進行記錄。
3.追問擴思,善引導——回應“刨根問底”
追問,作為一種提高的技巧,它是教師對前一問題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進一步提問。如果教師能抓住追問的契機,在關鍵處進行追問,往往能讓學生的隱性思維暴露出來,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
【教學片段】在學生解釋畫圖記錄法后
師:如果還是3條褲子,現在增加2頂帽子,請問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
生1:12種,4×3=12。
師:理由是什么?
生1:一頂帽子有3種搭配方法,現在有4頂帽子就是4個3,4×3=12。
師:現在有15種搭配方法,褲子還是3條,那么又有幾頂帽子呢?
生2:有5頂帽子。因為5個3是15,15÷3=5。
通過一正一反的追問,一方面檢測了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教師在課堂中若能抓住追問的契機,多進行“刨根問底”式的課堂回應,學生的思維一定會更加靈活。
4.因勢利導,重提煉——回應“畫龍點睛”
在學生自由反饋交流后,教師往往會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提煉學生的發言,讓學生對本環節、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教學片段】讓學生呈現和交流搭配路線問題后
師:觀察這些圖,是不是很熟悉?
生1:和我們剛才記錄搭配服裝的圖是一樣的。
師:為什么不同的問題都可以用同一幅圖來記錄呢?
……
(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又是零散的、啰唆的。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只會一臉茫然不知道誰的回答更準確。教師應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同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提煉。)

?
教師只有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課堂回應,才能讓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對知識的把握更準確。
教師的課堂回應除了語言還有表情、動作等。總之,教師只有重視課堂回應并掌握一定的課堂回應策略,才能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
[ 參 考 文 獻 ]
[1] 朱仁娟.淺談幼兒教育課堂回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當代教育論叢,2017(3).
[2] 蔣敏杰.課堂追問:助推學生思維發展[J].課程教學研究,2015(7).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