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林
摘要:在繪畫過程中,形式是其關鍵也是內容構思的前提基礎,是整個繪畫作品內容的外在表現,如果在這其中沒有形式,那么就無法真正地了解一個繪畫作品的思想。比如,作品的結構、構圖因素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最終繪畫作品的效果。通過繪畫的形式美就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作者對于整體畫面的把握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本文就先了解繪畫中所蘊含的形式問題,再進一步舉例說明塞尚作品中對于形式的概念,最后說明形式美和有意味形式之間的關系,為繪畫創作提供相應參考。
關鍵詞:繪畫;形式美;意味;比較
“有意味的形式”最為出現于1913年,這一觀點的提出正是在后印象派剛剛結束的時候,這時的現代藝術流派剛剛興起。英國評論家克萊夫.貝爾認為當一件作品能夠激起人們的情感,并且其作品是利用一種獨特的方法來進行結合,那么線條和色彩之間組合的方法,就被稱之為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塞尚的作品中更加能夠看出“有意味的形式”的體現。后印象注意畫家主要采取變換的形式,對其對象進行具體表達,進而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一、繪畫的形式問題
對于繪畫而言,其所創作的作品形式才是整個創作過程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如果在這其中的沒有很好的形式,那么作品思想內容的深度也得不到很好的傳達,更不能夠充分地體現出其中的精神,無法將作者和欣賞者有效的聯系在一起,達不到思想上的共鳴[1]。所以,沒有形式的作品,就好似無結構的房子,即使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也不能夠真正的將其表現出來。
因為對于作品而言需要準確的把握形勢在繪畫中所起的作用,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產出作品,豐富作品的內容,做到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與此同時,人們也必須要了解到,形式在作品中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并不會受到作品內容的影響,能夠根據自身的想法無限發揮,只有更好地豐富作品的表達,將形式作為繪畫創作的一部分,融入整個作品,這樣才能夠打破內容決定作品的傳統理念。這一點在抽象主義康定斯基上得到有效體現,康定斯基就利用藝術的特點,來分析在藝術形式中不同的地方,讓其形式能夠更好地適應作品內容,形式就代表著作品的價值和作者的表達能力,主要的關鍵點就在于形式對于作品的內容影響。因此,也就能夠得出在繪畫過程中其點線面是其要素,正是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整幅作品,讓其作品的精神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
二、塞尚作品中的“形式美”
西方油畫率先打破傳統繪畫形式規則的就是印象派,這一流派的藝術家都是以自身對于事物的客觀認識為基礎來進行創作,包括自身的情感和感官上的認知。所以,這些藝術家也就并非墨守成規,并不會受到相應規則的束縛[2]。從印象派畫家塞尚開始,繪畫藝術真正的有所改變,形成獨特的造型觀,例如從塞尚作品《靜物》中能夠看到真正打破傳統繪畫意識理念,強烈的主觀感受與特有的造型結構形成特有的形式感,筆觸和色彩,所創作的作品為以后的藝術家留下很多的全新觀念和理念,這些理念和觀念在后印象主義、立體住等等中都得到很好的體現。而且塞尚的作品中蘊含的內容過于復雜,從塞尚各個階段的作品中能夠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嘗試,而這些形式對于后續藝術家有著很大的啟發和影響。所以,這樣也就使得塞尚在西方繪畫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人們對于他的作品了解還只是少數,在分析塞尚作品的時候,會更多地從作品認知的形式上來進行分析。
首先,在塞尚繪畫過程中,其知性力量占據主導地位。一般情況下,知性都是指對于一件事物的客觀分析,這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在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時,那么就會利用自身的感知來了解周圍環境,明確其中所存在的信息,然后利用理性的觀點來對其進行分析。在繪畫藝術作品中,這種能力就有所不同。美學家弗萊就不認同知性只是作為一種普通能力這一觀點,而是認為其知性力量則是指作者在創作作品中對于其形式和結構的表達方法。藝術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的點就在于藝術家對于事物地看待是有所不同的,所看到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于其他人,這些情況能夠充分地體現在一些偉大藝術家身上[3]。而塞尚就是知性能力非常強的一位藝術家。
在塞尚繪畫過程中,對于其作品中的形式有著非常高超的把控。一方面,塞尚對于身邊事物有著自己的觀察,一直都是從事物的內部出發,將其事物進行簡化,進而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充分表達事物的外表。另一方面,在創作作品過程中,塞尚會從作品的整體上進行思考,并在允許的條件下拋棄一些并不重要的細節。因此,人們從其作品中就能夠看出整個作品的整體結構感非常好,這樣的做法是以往藝術家不可能使用的,也正是因為強調和突出這樣的想法和畫法,使得塞尚的作品具有不同于以往繪畫的形式感。
其次,塞尚在作品中還常利用到修正和調整這兩種方法,因為自身具有非常強的知性能力,所以如果將知性能力作為塞尚對于作品的思考和想法,那么塞尚就是通過修正和調整這兩種方法來將自己的理念有效的表達出來[4]。從塞尚的作品風格上就能夠看出,塞尚喜歡景物和風景這類的題材,并且會利用大量的時間來讓整個畫面更加真實。所以,在塞尚作品上的小筆觸、小重復都是塞尚為了能夠更好實現事物真實感的做法,通過大膽的體現筆觸,來增加作品真實感,這是以往繪畫很少出現的方法。
從以上通過解讀作品能夠看出,就能夠知道塞尚非常重視形式,其較強的知性能力能夠很好地了解事物的真實性,并且通過修正和調整這兩種方法來更好完善整個作品。
三、有意味的形式作品具有形式美
對于藝術而言,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要表達美,在印象主義以前,藝術始終都是按照相應的規則來進行繪畫,藝術家在這其中的模仿力強,那么藝術家的繪畫水平就越高。我們不能夠否定模仿不是一種能力,模仿在繪畫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通過對其作品進行模仿,這樣是無法真正成為一位藝術家的。因此,模仿能力是指藝術作品中做基礎的表達手法,并不能夠真正地體現出藝術的質量和價值,藝術家不應該糾結作品形態是否正確。所以,如果發現藝術家對于事物精準模仿,那么就不能夠將情感有效的投入到其中。
我們可以從文藝復興和印象派這兩方面來進行闡述,在文藝復興階段,其藝術作品能夠體現某些故事,主要追求其作品的精準度,那么這個時候的藝術家就必須要通過對事物的準確繪畫才能夠達到相應的要求。藝術家通過模仿的方法,來更好的保證作品的完整。而在印象派中,則大多都是對自然風景的描繪,但是因為過于重視起外表,導致沒有真正傳達事物的本質。比如,印象派的畫家喜歡寫生,所以作品主要來源于大自然,雖然其事物的準確度較高,但是在這其中卻沒有真正地體現出事物的本質。
與此同時,“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能夠很好激發審美的表現手法,能夠以自身獨立存在來體現其價值。在繪畫過程中,作者就應該在這其中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并且在作品中有所體現,這些情感主要是從生活中得來。此外,在繪畫上的形式也并非單一,必須要能夠激發觀者的審美興趣。所以,能夠激發觀者的審美興趣的作品就蘊含了“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從印象派以后得以呈現,并能夠在形式中有效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結語
總而言之,繪畫中“形式美”和“有意味的形式”,對于當前繪畫藝術的發展和藝術創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解決繪畫中的形式問題,才能夠真正地推動繪畫藝術向前發展,對于在這其中一些形式不正確、不完善的作品,其繪畫作品也是不完美的。此外,在當前的繪畫中不能夠只談論形式,更不能夠只將形式作為根本,否則就是呈現出“形式主義”,所以就應該將形式和個人情感有效結合,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激發欣賞者的審美興趣,產生共鳴,取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常熳.“有意味的形式”與中國古典“意象”的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9(21):31-32.
[2]文斯.探析繪畫的“形式美”與“有意味的形式”[J].美與時代(中),2018(12):14-15.
[3]張璐.喬治·巴塞利茲的藝術形式[D].遼寧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