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灝
摘要: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藥神》一經上映便憑借出色的故事和對社會痛點的表達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部電影對社會輸出了怎樣的精神價值,會對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是本篇文章分析的主要方向,由此分析電影中的意識形態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醫療;社會影響;意識形態
電影《我不是藥神》自上映以來便得到了大量觀眾的喜愛,這部電影很貼近生活,中國人民網更是評價這部電影到:很久沒有這么經典的中國電影了。電影的主人公程勇從印度走私治療白血病的特效藥,由此開始了一場讓他的生活和貧窮醫患等等的多方拉鋸戰。
一、本片的價值觀思想
電影應該有價值觀正確的審美方向,向社會傳導正確的價值觀思想,并且揭露社會上的問題所在,對社會起到教化作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與美國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將問題對準了社會上那些得不到有效救治的貧窮病患,為這些人申訴自身的人權,《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打著喜劇旗號來反應社會現象的電影,電影中用無厘頭的搞笑方式來表達的人性中的勇敢正義與善良。電影中存在著兩個對立面一個是以主人公程勇為首的“反派”一個是以警察曹斌為首的“正派”但是這兩個對立面的對于白血病人們來說確實剛好相反的,程勇從一開始的被動販賣藥物到主動為白血病患者免費送藥,這樣的“反派”設定中表達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善良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種對壞制度的奮起反抗,電影作為藝術應該具有精神力量,亦即對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信賴和承擔,對人群依歸的精神家園的信賴和對生命的忠誠。《我不是藥神》正很好地傳達出這種的精神價值。
二、本片的現實意義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真實事件陸勇案發生在2002年,陸勇所做的事和電影中發生的故事一樣,只是當時的醫保體系并不完善,而電影上映的時間是2018年,時隔多年再把當年的事件搬上電影銀幕來對比,這時的醫保體系相比當年儼然完善了許多,那么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是什么呢?首先《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就結局來說仍是一部主旋律電影,相較于2002年所說中國的各種體系都已經變得越來越完善,這部電影首次拿出我國的醫保體系作為問題來講述故事,它不僅表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揭露和批評也通過巧妙的對比將這種批評與反思帶到了現代中的主流意識形態中,來尋找現代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成了主旋律的一種表達方式。《我不是藥神》在表達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在參與社會的構建,電影將一個普通人不顧自身安全去幫助白血病患者的故事呈現了在觀眾面前,這使得更多的人會去關注醫改藥改,去關注殘傷病弱群體,而不是僅僅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上,電影將這種意識形態散發到了社會實踐層面上,促使更多人拿出實際行動去關注改變這個問題,既能突出主旋律又能影響到觀眾,使得社會的構建更加順利,這正是意識形態所希望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