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引弟
摘 要:相比較高中化學來說,初中化學的知識點還是比較少的,難度也比較低,抽象性不是很高,因此初中知識還是比較掌握的。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學生感覺化學學習比較困難,需要教師將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因此,就結合人教版初中化學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希望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
關鍵詞:初中化學;知識點歸納;化學教學
化學研究的是事物之間的各種反應,研究的是人對現實物質的一種認知,就初中階段而言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初中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并且是在初三學習一年,就要參加中考,因此有些慢熱型的學生可能不能適應教師的教學節奏,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因此,教師在組織化學教學的時候要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
一、整體認知初中化學
教師要跳出化學教材的限制,從整體上來看待化學知識,要明白初中化學都講解了那些知識。從整體上來看,初中化學緊密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即“守恒”、“量差”、“干擾”。明白了這個,就可以對化學教學總體思路、教學環節等進行高屋建瓴的設計,就可以真正抓住重點和核心,做到教學的高效、簡潔?!笆睾恪敝傅氖悄芰渴睾?、質量守恒、電荷守恒,但是初中只要學生掌握質量守恒,微觀角度來看還包括原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初中化學的“量差”主要體現在幾種金屬與鹽反應,不同物質短量、恰量、過量時的生成物與剩余物的差別上,當然,也體現在化學計算中一些化學物質質量的比例關系上,即以短量物質確定反應物質之間質量比例。初中化學的“干擾”最主要是一種堿(氫氧化鈉)與一種顯堿性的鹽(碳酸鈉)的互相干擾。教學中體現在如何把這兩種物質加以區分、鑒別等。所以,我們看初中化學考題,幾乎必然涉及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與氫氧化鈉的那個化學反應方程式。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待化學,就可以將初中化學的知識進行精準的規劃,就有利于學生學習化學,因此初中化學知識的歸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師對初中化學的理解。
二、碳和金屬知識是初中化學的重點
首先是關于碳的學習。很多學生都知道一些關于碳的知識,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碳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碳是初中的重點知識,前面知識的學習是為了給本節知識做鋪墊,因此教師要重視關于碳這一知識的學習,要適當擴展,在教學中“有機地”、“自然地”把氫氧化鈉與碳酸鈉加進來,這樣使得學生較早接觸一些復雜的化學反應,為后面酸堿鹽做鋪墊。其次就是關于金屬的知識。金屬是現實生活中經??匆姷奈矬w,幾乎是隨處可見,但是要問到金屬的構成是什么,有什么化學和物理性質,估計很多學生不能回答。金屬知識是初中化學學習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都在本章知識當中丟失了分數。要會詳細解析金屬與酸反應的“量差”問題,要使學生能熟練地處理“天平問題”?!疤炱絾栴}”現實中往往感到難教學。但是,規律性非常強,教師要善于總結。只要把規律給學生講清楚,一個理解力很平常的學生,就是數學在六十分上下的學生,足以快速準確地回答常見問題,特別是那些似乎令人頭疼的存在性(哪種金屬剩余)問題。
三、初中化學方程式問題
化學講解的是物質之間的反應,既然講解的是化學反應就需要了解發生反應的條件和化學反應的具體數值,這就用到了化學方程式。化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所有的化學公式和方程式都是經過嚴格驗證的,方程式當中的數值和條件也是十分精確的,一旦條件不達標或者條件沒達到就無法發生反應。因此,不論哪一個階段的化學都要學習方程式,這是由化學學科性質決定的。很多學生對化學方程式十分的恐懼,總是感覺自己記不住方程式或者記錯了方程式,因此在學習化學的時候很不自信,但是通過研究教材發現,初中需要掌握的化學方程式并不多,基本上需要掌握也就十個左右,這就大大的降低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初中化學反應機理簡單,涉及的都是常見物質,只要把物質的微觀結構講清楚,把化學反應機理講清楚,學生自己可以理解、推斷出絕大多數化學反應方程式,并且結合守恒原則(元素守恒、原子守恒)進行化學推斷習題的處理。因此,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叫學生死記反應方程式?;瘜W方程式掌握的重點是理解其原理,想要達到識記的目的,就要通過習題進行鍛煉,讓學生在實戰當中理解化學方程式,掌握化學方程式的使用方法。
綜上所述:
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學習初中化學對以后的化學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初中化學知識與現實的聯系較為密切,學習初中化學也是促進學生關注現實,了解現實的需要。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就要對化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首先要從整體上來認識初中化學,了解初中化學講解的知識;其次碳和金屬知識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教師要重點講解;最后就是關于化學方程式的學習,重點講解原理,通過習題進行鍛煉,減少死記硬背的要求,從而提高化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孫奇.淺談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J].中學課程資源,2017(04):49-50.
[2]斯琴格日勒.淺談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路徑[J].才智,2016(2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