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柏
關鍵詞:職業教育 ? 產教融合 ? 工作室制 ? 評價體系
學歷只是衡量個人綜合水平的指標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情商水平和綜合能力。一個優秀的人才需要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更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將自身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將知識轉化成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以產教融合為背景的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機制應運而生。
一、產教融合工作室制的基本內涵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院校將專業課堂教學與企業生產相融合,并達到相互學習借鑒的目的,使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相契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20世紀初的歐洲最早出現產教融合的模式,而后發展到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職業教育院校對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尚處起步和發展層面。新形勢下,國家對產教融合具有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通過優化產教融合產業鏈、人才鏈和教育鏈,促進人才供給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質量、提高就業率、推動國民經濟順利轉型。從廣義角度講,企業是職業院校發展改革的依托,也是幫助改革創新的作用力。從微觀角度講,產教融合的作用在于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技能。根據企業人才需求,革新教學內容、課程大綱及人才培養策略,進而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
根據國家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獻中指出,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實訓平臺、技術產品研發中心和技能工作室。構建校企聯合教學平臺可分為三個工作室方向類型:校企共建工作室制課程、引進工作室師生實現社會服務機制和專兼結合結構的教學團隊。各工作室可根據優秀企業管理流程和工作模式進行教學設計、管理及評價。促進生產與教學、員工與學生、項目與作業多位一體。實現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企業所需工作技能的高度銜接。在提高職業教育學生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達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最終目的。
產教深度融合的目的在于通過產教一體化,實現校企互動。產教融合在實現職業教育院校與生產企業對接的同時,促進生產技能的提升、科技研發和經營管理及社會服務技能的提升。為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同時,促進企業研發技術生產力的提升。加深校企合作,實現校企雙贏。
二、職業教育工作室制人才培養現狀
(一)職業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不足
職業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理論教學層面,學生在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欠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教學文件中指出,職業教育院校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基礎上,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具備優秀專業素養。而很多職業院校和教師在教育與實踐方面沒有做到兩手一起抓,導致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
(二)職業教育學校缺乏質量評價體系監督
職業教育院校在教學監督機制方面的建設尚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學校監督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缺乏積極主動性,難以保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穩定進行。此種問題應引起國家教育部門的充分重視。而職業教育學校在質量評價體系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對學生整體素質評價方式單一,僅憑學習理論知識的考核不足以支撐完整質量評價體系的組織架構。在重視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能力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行業企業參與程度不高
很多大量職業院校與當地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個別院校在合作過程中創辦校企聯合的工作室和培訓基地。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對口有效的實習計劃。然而,很多企業對此工作室或培訓基地的參與度并不高,原因在于企業在與職業院校合作關系中地位,與企業自身實力不符,或職業院校對企業沒有相對吸引人的優惠舉措。而企業在配合職業院校組建工作室的過程中通常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卻因上述原因導致很多校企合作徒有其表,名不副實。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指標的建立及舉措
工作室以實際項目難易程度為基礎,開展教學計劃。職業教育學生在經過大一基礎課程的學習訓練后,鑒于自身水平和發展條件配合企業崗位需求,進入相應工作室學習,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順利對接。
工作室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將人才質量評價的標準大多集中在,職業院校學生個人專業能力和企業生產需求的匹配程度上。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個人素養和成長性指標及個人能力指標的建立應綜合其他間接性指標進行客觀評價。
(一)建立知識指標,以學生學科績效水平為標準
知識指標是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綜合。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基礎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應用、語文知識的寫作水準、英語知識的聽說讀寫和思想政治道德意識的領悟程度這四個方面。專業知識則包括所學專業技術知識、所學專業歷史文化的發展演變和所學專業知識的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學科水平績效主要是指學生圍繞所學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所產生的專業課程成果、參與學科競賽成果以及參與學科相關科研項目的學術成果。工作室制校企負責人應在對學生知識指標的考量基礎上,搜集學生學科水平績效信息。重視職業教育院校學生在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出表現。學科績效水平是對同一層次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的關鍵參考因素,也是對學生培養過程中可采取的檢測手段,同時根據檢測成果獲取更多的相關專業教學改革經驗。
(二)建立能力指標,以學生職業技能強弱為標準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和職業教育院校設施水平有限等因素,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實踐能力不足。教育部門應針對這一現象,全面落實產教融合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制定完整、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而作為工作室制的能力指標則主要包括社會、方法和專業能力這三個方面。社會能力包括社會交往的能力、參與團隊合作的能力、進行社會實踐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和組織建設管理團隊的能力。方法能力的衡量體現在發現問題,指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并有效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遷移能力,以及自主學習并獲得專業技能的能力等方面。而專業能力則根據所學專業的實質特點不同,具體能力也不近相同。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狀況會對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起到積極的反饋效應。隨著學生對相關專業領域的了解和拓展,在關注學生多種能力的同時,著重強調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