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王占鋒
摘 ? 要:“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進行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在分析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三段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從知識體系構建、信息化資源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網絡課堂搭建和課堂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分析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從教學效果來看,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迅速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 ?混合式教學 ?課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8(b)-0229-02
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的推行,表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界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信息革命。因此,互聯網環境下高等職業院校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模式對教育的影響引起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3],并在“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教學評價以及在大學英語、C語言、物流管理等課程中的應用,在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中的應用比較少見,而該課程是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該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可打破課程學習的時空限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對于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實用性人才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1 ?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教育現狀
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單招數量多,普遍理論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差,在日常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繁冗,學時有限。
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依托鐵路建設,內容涉及到鐵路建設各類單位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與施工預算。鐵路建設項目繁雜,結構類型及施工工藝多樣化,目前教學使用的教材過多地贅述了施工技術而非施工組織安排,各章節在知識體系上不夠連貫。
(2)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
目前,該課程是將工程圖片、視頻等資源通過課件展示給學生,由于內容繁冗,教學以教師教授的“一堂灌”形式居多,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且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差異較大,教師對某一知識點統一講解,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學習水平,出現“學生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生能力弱的學生吃不動”現象,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3)師生互動有限,個性化輔導欠缺。
傳統教學受時間空間制約,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上,若某些同學課后對知識點有疑問,與教師溝通有限,個性化輔導欠缺。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與老師溝通交流,對于課堂提問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出現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后不認真完成作業等現象。
針對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教學現狀,如何利用課程中大量的圖紙、工程實例、圖片、施工動畫、網絡參數的計算理論等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
2 ?“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化信息化資源,科學設計線上線下課程內容,將課堂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使教與學相互滲透、互相促進與提高[4,5]。基于此,構建“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路線。
(1)課前——以構建教學內容為核心。
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培養目標,分析學情,制作由視頻、動畫、音頻、圖片、文本和主客觀題等資源組成的預習課件推送給學生。學生利用云課堂、雨課堂和藍墨云班課等智慧教學工具進行課程內容的預習,其中有什么問題及時跟老師反饋。
(2)課中——以設計師生互動為關鍵。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反饋情況,創設情境,設計教學重難點及互動次數,在傳統多媒體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借助智慧教學工具,通過課堂上的點名、彈幕、投稿、回答主客觀題等途徑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根據預習情況,緊跟教師節奏學習重難點知識,查漏補缺,重點突破,積極參與實時測驗,了解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
(3)課后——以個性化輔導為重點。
教師根據課中重難點知識學生掌握程度設計課后作業,推送給學生,學生完成作業并即時反饋給老師,客觀題自動批閱,老師手動批閱主觀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輔導。同時,教師可分析教學全過程的數據,展開教學反思,積極設計下一節課程內容。
3 ?“互聯網+”背景下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教學實踐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結合課程特點,借助互聯網技術和智慧教學工具,開展混合式教學,創新課程教學方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發展[2]。近年來,我院不斷推進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下面主要分析《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的教學實踐。
3.1 重構基于“互聯網+”的課程知識體系
深入行業企業調研,研究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分析行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科學設計學習項目與學習情境,開發基于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知識體系。結合優選的智能平臺和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進行“互聯網+”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知識體系重構,實現知識網絡和社會網絡雙重構建。
3.2 設計基于“互聯網+”的課程信息化資源
信息化資源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關鍵。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項目化情境化知識體系,將重難點知識設計成碎片化信息資源,制作微課、視頻、教學課件、動畫、圖片、試題等多樣化資源,同時設計學生的預習課件、教學課件和課后測試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3 實施“互聯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知識體系構建和信息化資源制作的基礎上,利用“三段三階”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進行知識的準備性學習、深度學習和拓展性學習3個層次。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3.4 搭建“互聯網+移動終端”網絡學習課堂
從師資、設備和環境三方面入手,構建“三條件”并舉的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教學保障體系。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引導者,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制作課程資源,并在實踐中學習、應用與總結,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混合式課堂教學的信息化設備是移動智能終端,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便可搭建課程信息化教學環境。
3.5 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課堂評價體系
在考核形式上,改革傳統的考核方法,采取動態伴隨式學習評價貫穿于線上線下教學全過程。結合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知識體系,在每次授課過程中,根據PDCA八字質量循環,及時跟蹤反饋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信息,重構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整門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利用智慧教學工具導出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與互動情況,真正實現以過程為中心的開放式、全程化考核。
3.6 課程教學實踐效果
通過對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實踐,設計調查問卷,6個班學生填寫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2%同學認為混合式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改變了以往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提高。
(1)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利用智慧教學工具,學生可以發送彈幕、投稿等,每位同學均能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做到人人參與,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及時測評,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師還可通過紅包激勵學生,學生答題速度和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
(2)促進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不僅需精通課程內容,還需掌握智慧教學工具的熟練應用,通過學情分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內容,充分鍛煉了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
(3)建立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模式。
利用智慧教學工具,教師和學生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三維式互動,突破了時間界限和空間界限,實現師生、生生間全時空的持續溝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究能力,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4 ?結語
“互聯網+教育”既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未來教育改革的趨勢。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信息化改革提供技術支撐,合理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改革課程教學,因材施教,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成才。“互聯網+”背景下鐵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基于互聯網的交互式教學環境,利用混合式模塊化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3):13-24.
[2] 沈華杰,秦磊,邱堅.基于雨課堂的“人體工效學”課程教學改革[J].輕工科技,2019,35(2):155-156,159.
[3] 齊瑩.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0):131-132.
[4] 黃璞祎,孔石,柴龍會,等.“互聯網+”背景下“魚類分類學”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19(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