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潔
摘? 要:小學一年級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學科,閱讀教學則是其中的重要構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知識經驗有限,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則需要立足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利用課堂導入、情境、圖片等方式,調動學生閱讀的熱情,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文章就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想要學生能夠與閱讀教材保持長時間的交流,就需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審美情感領悟文本思想[1]。首先可以利用導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無論是故事導入還是游戲導入,教師都需要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引人入勝的導入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其次可以利用情境創設,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夠增加學生感受,促進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創設想象情境、利用設疑創設探究情境、營造氛圍創設合作情境等,無論哪一種情境的創設,都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文本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探索,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從文本閱讀中有所感悟。最后可以借助圖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小學一年級的教材通俗易懂,同時還配備生動形象的插圖,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插圖,引導學生從插圖上去理解文本內容,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對照文本。在興趣的引領下,他們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同時還知曉了文本內容,理解了文字間的含義。
二、巧妙設置問題
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是學生閱讀理解的起點,同時也是對文本的認知體驗?;谛W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不足、自主閱讀能力差等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拼音之后,通過誘導或者啟發的形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2]。教師要立足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上,巧妙設置問題。首先問題應具備針對性,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去設計問題。比如在《靜夜思》的教學中,學生對其能夠熟練背誦,但是卻無法準確的表達出文章中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低頭思故鄉”中的“思”入手,思念需要時間和距離的存在。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父母不在身邊時,心里產生那種強烈的、惆悵的感覺就是思想。通過對父母的想念,領悟到作者對親人的思念情感。其次提出的問題要具備啟發性特點,能夠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要具備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特點,通過對文本的熟練朗讀和有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設計的問題還應具備創新性,減少無效的、無用的提問,能夠水到渠成的帶動學生對文本品讀。
三、進行語言上的指導
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表達,為他們提供閱讀和說的空間。通過閱讀將知識信息輸入腦海當中,通過說將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中去理解意思,通過對字詞句意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言表達訓練中,首先要注意學習和應用的結合;其次要注重對文本的理解,能夠將對句式的理解運用到實際中去,通過書面造句或口頭造句,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
四、利用多元化評價
一年級學生的語感和節奏感的發展并不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在閱讀中會產生一些小的錯誤。當他們在朗讀中出現錯誤或者沒有對文本產生實質的理解時,教師應當巧妙運用語言去誘導評價學生。比如在《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并畫出作者想去看看的地方,讓學生讀一讀。當學生朗讀時沒有感情時,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字音讀得都非常準確,但是老師怎么覺得小作者去的地方都不美呢?”小學生都樂于表現自己,他們會積極表現,這樣下一位學生開始閱讀時就有了進步。然后教師可以繼續評價:“嗯,這下我也想多出去看看啦,雄偉的天安門、壯觀的升旗儀式、美麗的天山、潔白的雪蓮,真的好美呀?!苯處熯€可以重復朗讀,通過示范加深學生的記憶。利用這種誘導式的評價,讓學生喜歡讀書。同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評價,給學生以成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自信。同時發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應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讓學生在賞識中愛上閱讀。
總結:
新課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其能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實際教學中,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長期的堅持,通過學生閱讀興趣的產生,到自主閱讀,加上教師的激勵和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高玉梅. 簡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4):135.
[2]熊張麗. 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