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志云
摘? 要:數學文化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小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也在不斷提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數學文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巨大促進作用,將數學文化融入現實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本文將從數學文化的作用這一方面,論述了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巨大價值,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數學文化;小學數學;價值研究
引言:數學文化對于小學生有重要的啟蒙和教育作用,數學文化能夠體現出具體數學知識的內涵,其含帶的數學精神,能夠極大影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接受良好的數學文化熏陶,能夠有利于小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數學觀。這對于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或從事相關的數學研究,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數學文化能夠促使小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拉近自身與數學這門學科的距離,在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有力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實踐水平,助力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數學文化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數學文化是學習科學的基石
數學與與其他學科或其他科學研究領域都有密切的聯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也必然是服務于現實生活的。數學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許多科學理論成就都一定程度受到數學文化的影響。數學文化在不斷推動著社會科學進步,不斷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數學學科是學生踏入科學學習大門的第一步,數學文化是學習科學的基石。
(二)培養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及其重要的,必須重視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數學文化中極大部分蘊涵了理性精神,在受到數學文化熏陶的同時,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因此,教師必須在小學課堂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例如,在對算術進行學習時,將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整理成一套固定不變的步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算術的掌握能力。學生按照科學的程序解決問題時,無形中就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意識。再如,教師在教授應用題時,應積極引導學生,挖掘已知條件內在的聯系,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根據相關的定律和公式,找到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認清題目的考查點,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題方法。在對數學定律和公式的應用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三)助力綜合素質的培養
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中,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自覺地從數學的角度看待現實問題,從多個角度認識自然和生活,這對于小學生正確的認識自然和社會,有極大的促進意義。此外,教師往往在數學課堂中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以達到有效滲透數學文化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做好數學文化滲透的工作,更要將數學文化與生活實際結合。老師應該深刻認識到,知識必須得到應用,才能夠真正內化,經過應用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數學文化的熏陶,能夠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理性意識、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等多方面有所提升,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的措施
(一)轉變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理念,對于數學文化走進數學課堂及其重要。如果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那么小學數學教學就不能更好地與時代結合,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正確認識到數學文化對于數學教學的積極作用。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積極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數學文化的熏陶,理解數學知識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二)豐富教學內容
在授課前,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教學內容,在了解吸收教材知識點外,利用互聯網平臺,汲取相關的信息,在課堂上加以利用,充實課堂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更多的數學文化。在互聯網上收集的相關的數學資料,應盡可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得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就能發現新的數學文化,這種方式也提供給了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運用知識的機會。此外,豐富教學內容除去利用外在資源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不斷豐富其自身的內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不斷充實自身,提升自身的教學實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
結束語:數學文化的教育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文化重要的教育作用,轉變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積極融入數學文化的傳播。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氛圍,能夠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熏陶能夠形成良好的啟蒙,數學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將伴隨他們往后的數學學習生涯。在教學中,充分重視數學文化的作用,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極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遵廷.數學與文化[J].大陸雜志,1933.
[2]鄭毓信,王憲昌,等.數學文化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2001.
[3]代欽.釋數學文化[J],數學通報,2013
[4]康世剛,張輝蓉.數學文化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 研究[J].基礎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