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梅
摘 ?要:音樂是聚集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像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而且還有助于開發智力。那么,怎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呢?本文從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師生互動,樂中求知;多元評價,激發興趣等方面,淺談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音樂課堂。
關鍵詞: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師生互動;樂中求知;多元評價;激發興趣
音樂是聚集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像的藝術。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步探索出了一種能夠促進學生音樂潛能開發和音樂審美能力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音樂教學模式,從而讓音樂課真正“活”起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克服學習中各種困難的動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來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如,在教學《小青蛙找家》一課時,我說了一個謎語請同學們猜:“碧綠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頂頭上,寬寬的嘴巴大又大,捉蟲的本領高又強。”話音剛落,學生便爭先恐后地說是小青蛙,并且還發出了“呱呱”的叫聲,那么接下來的教學使順理成章了。
(二)講童話故事,引發興趣。如,在聆聽《調皮的小鬧鐘》這一樂曲時,我先給學生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小鬧鐘生病了,不能按時叫醒它的小主人,小主人開始修這個小鬧鐘,他修好了,心里美滋滋的。你們聽,他修好了嗎?”學生們聽了這個童話故事后對樂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欣賞時邊想像故事情節邊認真傾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借助媒體,增強興趣。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我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一些抗戰時期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聽歌曲,并結合圖片給學生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后提問:“大家聽了這首歌曲之后有什感想?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感受。”學生在互相交流中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努力珍惜。我接著問:“除了剛才聽這首歌之外,你們還在什么時侯聽過?”學生爭相發言,在質疑解疑中明白了國歌的威嚴,認識到了唱國歌的重要性。
二、師生互動,樂中求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時我深入到學生之中,既做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們走進音樂的殿堂;又做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如,我在教學《動物說話》一課時,根據需要自己制作了一些道具,如小雞、小鴨等,在教唱小動物歌曲時我先出示頭飾,請同學們戴上然后提問:(1)誰扮演的是小雞?怎樣叫?(2)請扮演小鴨的同學上臺表演。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心情激動,都盼望著快點學唱歌曲。老師先唱“小雞說話”,學生唱“嘰嘰嘰”,并隨著音樂拍節奏。這樣對唱的形式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僅學會了整首歌曲,而且還體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學會歌曲之后,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創編動作,我走進學生中間,和他們一邊唱一邊跳,使得整節課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多元評價,激發興趣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了過程性、主體性、展示性評價方式,主要有自我評價法、相互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綜合展示評價法。
(一)自我評價法。即讓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自身學習情況做出判斷,目的在于形成自我意識、自我評音樂價的能力。如“我覺得我在吹笛子方面有很大進步”、“我比以前膽子大了,敢在全班同學面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通過自我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音樂的情況,能使學得好的同學更加努力,不太好的學生也能充滿信心,努力進取。
(二)相互評價法。即讓學生在集體評價中主動地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互相評說在參與音樂活動中的表現,互相問答有關音樂知識,互相記錄對方的音樂表現和音樂素質等情況。如“我覺得××的舞蹈跳得很好”、“××的電子琴彈得比我好,以后我要努力向他學習”……這樣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師生、生生關系融洽、民主,既尊重了別人又正視了自己,使學生充滿了自信。
(三)特長展示評價法。是指學生個性化的吹、拉、彈、唱等各項特便長的展示。如平時可舉辦“班級音樂會”、“音樂特長展示會”活動,展示學生的音樂作品、演出照片等,以達到相互欣賞、相互交流和激勵的目的。最后將這部分綜合起來,再進行綜合評價。
總之,音樂教學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發揮音樂作品的魅力,創造性地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音樂產課堂真正“活”起來,從而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及愛好。
參考文獻:
[1]孟萱.試析音樂欣賞課充滿活力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654(34):16+18.
[2]王寧.多管齊下,讓課堂充滿活力——論多元化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園,2018(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