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阿妮
摘 要:美術是初中階段藝術教育的支柱科目,是培養初中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科目。美術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藝術生活,它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既是對客觀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對生活的二次創作。民間美術是我國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是傳承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的接班人,美術教師應該以民間美術和傳統文化為綱領,開發全新的美術校本課程,為美術課堂增添活力與色彩。初中美術教師可以選取民間美術的代表,例如紙版畫、剪紙、手工制作等融入校本課程,這樣既可以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和方式,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創造力,傳承中華優秀民族文化。
關鍵詞:初中美術;校本課程;民間美術;開發與運用
新課改意識到了民間美術的重要性,對初中美術實踐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及時指導學生嘗試美術創作,運用不同材料、工具,進行美術創作,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審美情趣。美術教師要把紙版畫、剪紙、手工制作和課本相結合,開創美術教學新方式,用可操作性強、藝術氣息濃郁、制作精良的校本課程來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美術教師可以立足于當地的鄉土資源,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指導學生進行紙版畫、剪紙、手工制作,打造高效美術課堂。本論文深入剖析了紙版畫、剪紙、手工制作的藝術特色,提出了運用其來創新美術校本課程的策略。
一、創辦紙版畫社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紙版畫是最近幾年備受美術愛好者和專業學者推崇的藝術形式,它把繪畫和印刷工藝完美融合在一起,讓版畫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紙版畫在我國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而且歷史悠久,例如我們熟悉的門神、年畫就是紙版畫的杰出代表作。美術教師可以輔導學生創辦紙版畫社團,把美術學習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把繪畫和手工制作有機結合,指導學生運用熟悉的畫紙,繪制自己喜歡的圖案,并親手進行印刷,提升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紙版畫創作不限主題,操作性強,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紙版畫的幾種基本制作方式,指導學生運用剪貼、壽司、鏤空等技法來制作制版,例如常見的凸版、凹版、孔板、綜合版等。初期可以以制作黑白紙版畫,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建立對紙版畫藝術的喜愛,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以后,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制作彩色紙版畫,指導學生運用畫紙的自然紋理,運用自己喜歡的色彩,可以結合剪貼、雕刻等藝術,創作個性化的紙版畫作品。紙版畫取材于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是不可多得的美術瑰寶,初中美術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紙版畫納入校本課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這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
二、開展剪紙DIY教學,培養學生的美術創新思維
剪紙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民間藝人運用一把剪刀、一張紙,裁剪出巧奪天工的圖案。剪紙把繪畫和手工完美融合在一起,創作者首先要設計好圖案,再選取合適的剪紙技法進行裁剪,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剪紙》這一課時,可以開展剪紙DIY教學,教師要先講授剪紙獨特的隱喻文化,剪紙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人家有喜事、重大節日時都喜歡運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例如葫蘆、石榴、葡萄表達對多子多孫的祝福;仙鶴、不老松寓意對老人長壽健康的美好祝愿;牡丹、錢幣、鹿寓意財運富有。此外,教師還要講解剪紙中常用的紋樣,例如祥云紋、鋸齒紋、月牙紋、波狀紋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主題和紋樣,自主設計剪紙圖案,教師要做好隨堂指導,隨時指導學生的創作,學生也可以運用刻刀,把鏤刻和裁剪相結合,提升剪紙作品的精細度,對圖案細節刻畫更加生動傳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把美術和手工課完美融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美術是一種動手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想教好美術課,需要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參與積極性,建議教師把美術課和手工課完美融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編結藝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紅繩、剪刀、圖片、微課教學視頻等,帶領學生學習中國結的編制。中國結是我國編織藝術的杰出代表作,運用傳統的大紅色,通過多變的繩結變化構成圖案,寄托了中國人民對紅紅火火好日子的向往。美術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精美的中國結圖片,讓學生了解獨特的繩結文化,微課教學視頻要詳細講解中國結的編制,演示基本繩結的編發。例如基本結、平結、同心結,可以加以文字解釋,教師可以分發紅繩,讓學生結合微課視頻進行嘗試,通過各種繩結的搭配來編制中國結,掌握好繩結的疏密搭配、網絡交錯,制作出造型獨特,美觀實用的中國結。
總之,初中美術校本課程改革要把傳統美術教學內容和民間美術相融合,美術教師要把紙版畫、剪紙、手工課和美術教學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親手實踐中加深對美術學科的認識,提升美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鮮.新課改以來烏魯木齊地區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現狀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
[2]喬靜彩.中學創新型版畫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