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新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這種變化多端的背景下,新課程的改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深入,使得學生成為教學課堂中的主體。與此同時,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都隨著這些改變而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教師上課能夠使用的工具變得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方法也因為技術的支撐變得越來越多,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手段由此而生,微課教學的方法因為其一些獨特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到各門學科中,尤其是物理學科。就解讀微課本身的內涵出發,詳細探討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碎片化教學;初中物理;應用策略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水平的穩定增長,手機、電腦等逐漸占據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教室里也出現了觸屏電視、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技術工具,這些設備和工具已經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并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課顛覆了傳統教師一人機械化輸出知識的教學方式,采用較短的微視頻等多媒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講解問題。目前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種教學方法也需要控制其可能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影響,因此,對于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微課的解讀
1.定義和內涵
微課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圍是十分廣的,既然想要在課堂中使用微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微課的定義和內涵是教師必須明確的一件事。微課這個概念最早是美國一個教學設計師提出的,這個概念一面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不同地區的學校紛紛嘗試在教學中使用微課,中國也不例外[1]。有專家學者認為,微課的主要含義就是將課程以微型視頻的形式承載,這些視頻大多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重點、難點,將知識系統而又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學習,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事實上,在實踐運用過程中,微課所展現出來的作用遠遠不止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么簡單,微課帶來了傳統教學中難以做到的一些便利,對于課堂的教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特征和作用
顧名思義,微課強調了一個“微”字,微課所包含的知識點是簡潔的,授課所用時間是比較短的。微課常常以一個較小的知識點為中心,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對知識點進行講解。通常教師運用微課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簡化課堂過程,也可以運用微課實現一些現實課堂中難以實現的問題。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物理實驗教學常常局限于課堂的條件,從而使學生對于實驗方面的知識理解不夠深厚;同時,物理其實也是一門抽象性和想象性較強的學科,很多的知識雖然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但事實上,對于書本上直接呈現出來的許多知識,學生并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做題的時候也是一知半解,碰運氣。微課通過簡短、直觀的方式,可以將所有的重點突出來講,同時運用各種動畫、圖片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識,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提升了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巧妙運用微課,優化教學過程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中,一些物理實驗受限于教學環境,難以進行課堂演示,或者有的時候教師大費周章結果得出來了相反的結論,學生因此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不深,還有可能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延伸,從而使教學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教師巧妙利用微課可以在教學中彌補這一缺點,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優化。對于那些很難在課堂上完成的實驗,運用微課教學,通過播放微視頻教學資源,能夠簡化實驗演示這一環節,同時給學生帶來直觀的體驗,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2]。
2.合理運用微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物理學科是一門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綜合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科學素養的提升。很多在課堂上無法展示的物理事實和物理現象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牛頓的數學橋,人造衛星的發射,太空中的物理實驗等,教師通過微課的展示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真理的熱情,幫助他們了解、學習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3.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專業水平
從某種角度來說,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微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因為在如今發展迅速的新時代背景下,科技的變革速度是飛速的,這樣的背景要求教師能夠時刻關注新動態,獲取新的知識并且吸收、消化,再傳遞給學生。微課的備課過程其實也是對教師授課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的磨練,教師要先想好如何設計一節高效的課堂,如何巧妙運用微課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微課內容的查找和展示勢必要教師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在備課的同時教師也能夠得到水平的提升。
總之,微課雖然時間短,但是它能帶來的效果確實巨大,但對于微課的運用,教師一定要避免學生過分沉溺于這種方式,具體的應用還需要不斷地探討和嘗試。
參考文獻:
[1]劉尋貝.淺談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意義與必要性[J].考試周刊,2017,23(62):160-161.
[2]段國輝.淺析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重難點突破中的作用[J].神州,2017,45(24):133-134.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