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 要:從思維導圖的概念角度出發,闡述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效果,以期為初中語文教師能夠更加順利地展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教學
伴隨我國新一輪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事業正在處于蓬勃的發展期。語文在初中眾多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屬于一門既邏輯嚴謹,又需要創新的語言類學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為了確保學生能充分掌握語文知識,應及時引進先進的思維導圖教學理念。
一、思維導圖概念
思維導圖又被稱作樹狀圖、腦力激蕩圖、思維地圖以及心智地圖等,屬于圖像式的一種思維工具,也是人們借助圖像進行思考的一種輔助性工具[1]。通常情況下,思維導圖會通過某一個關鍵詞,借助線段向四周進行擴散,將所有相關的項目、詞匯以及想法等表示出來。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效果
(一)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前導讀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新的學習課程前,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向學生展現將要學習的內容的主體知識,從而將新課文的關鍵知識點、重點以及難點簡潔明了地梳理出來。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新知識,也能夠讓學生掌握教師的思維模式,從而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并初步掌握新知識的整體結構、主旨。
例如,在學習人教2011課標版七年級上冊的《散步》一課時,全文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家庭散步,卻充斥著大量的人物語言、動作等的細節描寫。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就會找不到文章重點,無法全面了解文章。傳統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上花費大量時間梳理課文,初中生也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進行吸收、理解,使得教學質量以及效率被降低。如果教師在課前導讀階段把思維導圖展現給學生,如圖1所示,便可以節約大量的課上時間,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從而快速讓學生掌握文章脈絡,使其主動對人物形象進行了解并通讀全文,最終明確文章“尊老愛幼”的主體思想,進而使學生聯想自身,引發其思想共鳴。
(二)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在初中生整體學習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學生對于當天乃至近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鞏固,以便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此階段中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其持續性地將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識以及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還能夠借助圖像中的網絡式知識結構發現更多涉及的新知識,從而使知識思維被充分串聯,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最終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這將會有效提升復習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教2011課標版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后,由于其包含大量文言文字、詞,且這些字、詞普遍具有多層意義,如“當戶織”的“當”,“旦辭爺娘去”的“辭”等,很多時候會使學生容易混淆。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區分文言文的不同含義,并結合回憶課上學習內容,準確、快速地掌握其應用于文中的釋義,從而有效防止初中生對知識進行機械性背誦的現象發生,提升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
(三)思維導圖運用于文章閱讀
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閱讀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本人將從閱讀的角度闡述運用思維導圖的效果。初中生在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時,教師應當著重于培養學生對文章創作的意圖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把握的能力。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從而使學生迅速掌握文章主旨。
例如,在學習人教2011課標版八年級上冊的《老王》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文章結構、寫作思路等,如圖2所示,不僅可以使學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還能夠有效使學生將表達出文章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以及關鍵語句等找出來,從而讓學生全方位地對文章主旨進行掌握,并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其想要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見,科學有效地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全面地幫助初中生對文章的蘊含感情以及整體邏輯進行理解,從而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整體思維邏輯能力。當學生逐漸掌握了對于語文文章閱讀方面的理解、分析方法后,也可以同步提升其語文的寫作能力,因為當其能夠對文章進行全面理解后,便能夠使自身的作文提綱、架構進行合理的安排,使作文思路、主旨更加明確、清晰;除此之外,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更能夠使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而培養其綜合能力,這也是符合我國新教改關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政策的。
總體而言,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全面地學習各項語文知識,從而使學生找到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點、重難點。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前、課后以及各類語文知識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從而逐漸培養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更容易掌握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王維維.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想象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