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蘭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體系中,將思維導圖引入數學教學的課堂中,使其成為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它不僅可以構建教師的教學知識框架,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模式加深對學習目標的印象,引導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數字與圖形、色彩激發學生的數學想象,促進學生數學方面綜合實力的提升,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同時也化解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教學的抽象性與學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優化
一、借助思維導圖,優化課堂備課
在數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備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師除了自己要認真研讀教材、查找有關資料之外,還要與其他教師討論如何提高備課效果,這樣容易思考得比較全面,但有時會因為自己在備課時缺少及時的記錄與整合,導致最后教學討論目標跑題,如果運用一些思維導圖的軟件進行備課,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
例如:在學生學習單位換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長度與質量的換算單位首先進行簡單的分類,然后教師可以簡單找樣品或者提前找好圖片,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看出物品的質量,比如:一小袋鹽的質量約是200克、長度是15厘米,一個雞蛋質量約是50克、長度約是5厘米,教師提前找到這兩個物品的樣品,將這兩張圖片帶到課堂讓學生觀看,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數學教學進行好課前備課分類,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與學習。
二、借助思維導圖,優化課前預習,攻克學習難點
由于小學生儲備的知識量有限,所以在課堂上會對思維邏輯性較強的理論知識的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的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一味采用傳統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會很難掌握這些難點的知識,而且還極其容易與以前所學的知識概念弄混,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攻克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教學,將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用思維導圖表示出來,采用圖形并茂的方式,直觀將數學中遇到的難點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自身學習與改進。課前預習是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方面如何使課前預習的效果達到最優化,成為很多學生最為關心的事情,那么學生在預習數學新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嘗試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在自身原有的知識上進行延伸可以得到新的知識,同理可得,在思維導圖上,也可以整理出新舊知識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優化學生課前預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這一單元時,因為之前有學習過正方形、長方形,所以容易混淆,這時候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圖形整理分類,并將其計算周長的方式同樣按照圖片分類整理好,這樣整合之后學生就不易混淆計算了,而且整理后一目了然,這樣將每一部分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優化數學教育教學的效果,并且教師將教學中的難點進行了整合,學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盲點,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習速率。
三、借助思維導圖,優化知識的整理與復習
整理與復習是數學課堂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師在講完對應的教學內容后,會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在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有關的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整理,整合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完“統計”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借助教師思維引申到以前所學的內容,新舊知識相聯系,讓學生邊練習邊思考,這樣也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然后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借助思維導圖去整合復習,提煉出與“統計”相關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在講完“除法”時,教師將一些特殊的除法進行整合,比如只有個位數是5或0時,5才可以被整除,加起來是3的倍數時,3可以被整除等這樣的快捷計算方法,大大減去了學生自己去計算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學生計算時所出現的錯誤。
總之,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尤其是在數學課堂的應用中占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在極大程度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整合歸納能力,也正因此,教師應該注重看到思維導圖的閃光點,善于借助思維導圖向學生將復雜的數學知識點進行串聯與整合,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出新舊知識點的連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慧敏.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研究[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2]陳建花,張麗娟,沈有建.思維導圖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及對數學教育的啟示[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3]張艷.例談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34).
[4]吳志丹.協作建構思維導圖在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