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瓊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高效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語文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課堂教學
新課標背景下,許多教師都在積極創建溫馨和諧的高效課堂,因為高效課堂的創建,既能全面實踐新課標的要求,又能促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發展。而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將教師、學生和知識點有效連接起來的紐帶,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得課堂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創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一、導學案教學,創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預習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會在課前預習過程中理解將要學習的重難點,總結出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點,進而就會有所側重地展開課堂學習活動。語文科目中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既有漢字,又有詞語,還有文本理解,學生在預習時有可能會顧此失彼。而導學案中會呈現清晰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并會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在課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實效性強的導學案,進而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活動。
例如《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節課中涉及的漢字主要有傣、頗、昌、昂、跤、壩,這節課中涉及的詞語主要有坪壩、穿戴、打扮、招呼、飄揚、敬禮、蝴蝶等,還有很多關于文本閱讀的問題。學生會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通過聯系上下文和查閱字典的方式,展開漢字和詞語的學習。學生會通過反復的朗讀和默讀,總結出民族小學和普通小學的不同之處,總結出自己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影響和啟發。導學案中還會呈現相應的練習題目,學生會在練習的過程中檢驗自己的課前預習情況。
課堂上,教師會檢驗學生的知識構建情況,會引導學生默寫漢字,解釋詞語,闡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甚至,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擔當起小教師的角色,讓學生將自己構建到的知識分享出來。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二、小組合作,創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小組合作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語文科目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按照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討,進而使得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語文能力欠缺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和提升。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生字開花”的小組游戲。即,學生在學習新的漢字時,要回想起自己學習過的關于該生字的所有形近字和詞語,進而使之形成一個系統。如學生在學習“跤”字時,這個生字可以組成的詞語有“跌跤、摔跤、滑跤、栽跤”,與“跤”字相近的漢字有“校,狡、咬、餃、絞”等,各個形近字又可以組出不同的詞語。小組合作模式下,每一個學生都會展開相應的回想與書寫,小組學生會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閱讀方面的交流互動。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展開課外閱讀,而不同的學生會在課外閱讀不同的內容,即便是相同的閱讀內容,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會互相分享,互相交流,共同拓展知識視野。
三、讀寫結合,創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語文科目中,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閱讀是語言的輸入,寫作是語言的輸出,學生會在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從而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具體的閱讀文本展開仿寫活動。即,仿照閱讀文本的寫作手法和結構特點,展開寫作。如《陶罐和鐵罐》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故事,反映了一定的道理。那么學生完全可以仿照文本的寫作特點,展開寓言故事的編寫活動。如學生可以選擇“左手和右手”,右手因為得到主人的重用而驕傲自滿,右手以為自己完全可以幫助主人完成所有的事情,所以它總是譏諷左手,可是在某些關鍵時刻,左手的價值充分顯現出來……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隨文微寫作。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學生都可以將其運用一定的語言寫作出來。如學生學習過《掌聲》,學生是否給過別人掌聲,學生是否得到過別人的掌聲,學生對掌聲的理解如何,學生都可以將其寫作出來。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導學案教學,小組合作以及讀寫結合等不同的教學策略,創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殷立丹.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30).
[2]路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J].學周刊,2018(3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