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成
摘 要:以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道德情感培養方法進行分析。通過對成長狀態、課堂結構、情感互動、課外實踐這四方面內容的分析,說明《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道德情感培養方式,為相關教學工作的實踐研究,提供參考交流平臺。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教學;道德情感
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幫助學生形成思想道德品質的基礎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對于此項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成了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的重點內容。尤其在道德情感的培養過程中,更需要從課程空間的創設入手,展開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工作。
一、關注成長狀態,開展針對性教學空間
學生處于小學階段,其認知能力與思維模式都帶有明顯的特殊性。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以學生的思維模式為出發點,確定課程教育中的指導性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課程。由此,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對知識體系與框架產生深刻的理解與記憶,也能在課程內容中,為學生構筑起更加開放的聯想空間。使學生將這種道德情感內容與自身的認知體系形成聯系,真正成為自身所具有的品質,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力。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由于年齡條件的特殊性,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并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同時,出現情感上的波動。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與同學之間產生親密的情感關系[1]。而這種相互信任的關系,也會對學習內容產生影響,使學生能在互動性的學習活動中,更好地感知《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道德情感內容,實現個人品質的塑造。尤其在集體榮譽感上,這種道德品質的塑造效果,表現得最為直接。
二、優化課堂結構,創設情景式課程模式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情景模式的應用十分重要,可以在創建客觀模擬環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融入特定的案例內容,并在角色扮演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他人的心理活動,保證對于道德情感內容的理解深度。
創建課程情景模式時,教師需充分尊重學生在心智上的不成熟條件,在引入各種道德情感內容的過程中,需對其思想核心進行凝練,并更加直觀地表達出來,防止學生理解上的偏差,更加直接地將思想內容傳達出來。
方法上,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性的內容作為課程引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多種解答內容上,為學生創建相對開放的回答空間,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生活情景劇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引導,并在近似于“過家家”的游戲活動中,將《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道德情感內容作為主線,完成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在完成課程教育活動之后,由教師對課堂活動內容進行總結,并嘗試著由學生歸納其中的道理,讓學生在充分思考的過程中吸收道德品質的指導思想與內容,達到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成長。
三、融入情感互動,增加生活化教學內容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加入情感互動內容,是實現課程教學優化升級的有效措施。尤其在對學生道德情感進行塑造的過程中,這種互動性的發展條件,可以直接對學生的品德與心智產生積極影響,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定位。而在社會環境中,每個人的道德品質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在一定社群關系影響下,形成立體化的形象。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中,這種情感的互動條件,不僅涉及到同學之間的友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情,而這些互動情感狀態都是道德品質的組成部分。能夠與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就能更好地激發出自己的情感狀態,并對其作出調整,使道德品質與情感素養的發展得到保證。在針對此類內容展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以親情角度為切入點,通過與家長的互動,優化學生的情感狀態,完成對學生的個人道德情感教育[2]。
四、組織課外實踐,道德情感培養深入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實現小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在課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真正認識到道德情感內容的意義與表現形式。需從實踐內容著手,根據課程安排與實際條件,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這種道德品質,以此保證學生在“學”與“做”的交替進行中形成道德情感的立體化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敬老院與社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對孤寡老人進行慰問。由此,不僅與課程教育中的“尊敬老者”的內容相對接,也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了“如何才能達到尊敬老者”。由此,在體驗與鍛煉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綜合素質與道德品質的發展。
綜上,《品德與社會》是構成小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基礎。在對這一課程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將建立針對性的教學空間作為基礎,通過對情景模式的應用,將課程教育與社會內容聯系起來,并在課外的實踐組織活動中,實現學生道德情感的深化培養,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淑江.淺析結合生活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8):119.
[2]陳勤勤.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6):67.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