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摘 要】 初中地理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對世界地理、國內地理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多方位綜合能力。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堅持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明確初中地理的教學目標,精心備課,認真上好每節課。但部分學生下意識地認為地理是“副科”,愛理不理,不愛地理,所以筆者在教學方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要求所有學生都積極參加到學習過程中來。
【關鍵詞】 實踐 ?初中地理 ?教學經驗
在新課程改革的的背景下,學習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對自身的發展具有作用的地理是現階段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的方向。但是從目前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分析,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與教學內容之間是脫節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創新教學方法,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發揮初中生的創新思維,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提升地理學科的整體學習能力。
一、樹立“生活地理”教學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充分的結合,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當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格外重要,用地理的頭腦思考問題,引發興趣。如筆者演示地球儀,問學生“你們知道中國有多大嗎?在地球儀上的位置嗎?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長江、黃河的水為什么滾滾東流?為什么一年里會有四季變化?”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是有用、有趣的學科。因此,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出整個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主動性的作用。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地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知行合一”。為了更好地體現這一教育理念,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教、學、做”之間的有機連接與融合,充分發揮地理課程實踐活動對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地理課程的生活實踐當中,以實踐教學的內容為基礎,構建有效的地理教學知識體系,進而實現基于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為主的相應的教學知識點的有效分析,并結合現有的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促進整體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分析。
在社會生活中,可以進行搜集教學素材,運用實際社會生活觀念,按照新課程的標準制定適宜的學習方法,促進教學理論及教學思維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在多渠道的獲取地理信息的過程中,應切實構建高效的互聯網教學思維,從而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性,通過生活閱歷和經驗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全面了解學生情況
在建立可行性的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首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地理學科的教師,不應對教學知識點進行條條框框的分析,而應建立一種自學狀態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應以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為主,促進地理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創新及應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生地理知識缺乏,筆者總是有足夠的耐心,講清楚地理知識,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例如學習《遼闊的疆域》一節,對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筆者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勢等方面具體分析。同時注意因生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學有余力的學生采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具體情況給予耐心幫助和鼓勵,使他們通過一些活動去發現簡單的結論,如概念、事實等。
三、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和學生的主人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注重有效的教學本質特點,將整體性的結構內容與實踐內容相互結合,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知識內容的有效分析,進而實現基于創新教學方法的相關教學理念的應用。
例如創設生動直觀的生活情境,利用身邊的地理知識和熟悉的社會現象,進而結合相應的地理教學經驗,促進學生利用和熟悉研究性的活動內容。如在“環境問題”的分析上,應首先以探究性活動為主,說一下自己家鄉的環境問題,并注意時刻觀察已有的社會經驗內容,積極地想措施,改善環境。
如圖像法,初中地理教學要以讀圖分析為基礎,平時學生對地圖有畏懼感,用地圖能力差,多指導學生看圖用圖并且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圖文轉化。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身邊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新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活生生的事物是最好的材料。筆者在教初中地理“太陽高度的一天的變化時”,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國旗旗桿的影子的長短變化,讓學生理解太陽高度的一天的變化。
四、結束語
總之,中學地理教學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進取,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以一位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嚴謹治學,勤奮工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學習,開拓創新,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努力,不斷前進。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曹陽,張勇,張蓓等.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10):16-19.
[2] 郝麗波.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2(8):89.
[3] 鄭海霞.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學周刊,2016, 32(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