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方面,起著無可取代的推進的作用,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數學,并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卻由于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教學效率低,教學質量不高,影響到教學有效性。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改變這一現狀,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數學對于學生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且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陣地,因此,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逐步提升教學有效性,讓學生能夠在高效課堂中完成學習任務,并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為今后更加深入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想要達成此目的,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思維能力、聯系現實生活、完善課堂體系四方面入手,并以此作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開展趣味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擺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卻不能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積極作用,一味的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師包辦一切”的教學模式非常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數學知識的抵觸情緒抬頭,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讓多媒體教學設備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在課前,教師使用“幾何畫板”、“Flash”等軟件,制作可互動的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教師操作課件,讓學生直觀的看到“組合圖形”可以拆分成為哪些部分,可以通過怎樣的組合方式形成新的圖形。這樣一來,學生收獲了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有效的利用了學生對動畫、多媒體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轉化為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投入更多精力與熱情,為教學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做好鋪墊。
二、創設生活情境,聯系現實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且最終會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因此,教師要學會利用數學知識的這一特性,緊緊圍繞現實生活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身臨其境的思考問題,助力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夠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技能。
例如,教師在執教“四則混合運算”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新學期伊始,學生去商店中購置學習用品的情境。由學生扮演商店中的收銀員與顧客,自主的完成購物過程中的付款與找零。并在一輪角色扮演過后,要求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另一角色需要進行的計算,由此一來,學生便在重復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了“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建起一座聯系的橋梁,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得教學有效性更上一層樓。
三、引進思維導圖,活化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是無需爭議的事實,而其思維能力仍處在欠發展的階段亦是事實,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及時的吃透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也很難將數學知識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框架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去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促動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學習時,沿著思維導圖提供的思考路徑去完成學習任務,讓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
例如,教師在執教“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圓”這一概念中分出圓形的周長、面積兩條主線,在從圓的面積中分出“圓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化圓為方的數學思想”兩條支線,教師在講解知識時,也要嚴格的按照思維導圖的步驟進行,并提前分好每一課時所要講授的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便會得到顯著的提升,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逐步提升教學有效性,帶動學生成績提升,首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興趣的驅使;其次,要為學生創設與現實生活向貼近的情境,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最后,要使用思維導圖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有效的提升的思維能力。在此三者的互相作用下,教學有效性便能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周長存.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0):253.
[2]楊庭.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7(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