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學科需要向嶄新的發展階段邁進,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組成部分也需要隨之做出改革和創新。群文閱讀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可以彌補學生閱讀教材不足的情況,從整體上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對此,本文將從根據教材設置主題、從結構層次組合文章、科學合理設置問題三個維度出發,全面地分析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教師根據現實教學需要,將相似主題的文章進行優化組合以形成主題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利用群文閱讀展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克服傳統閱讀模式的弊端,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拓展學生閱讀量并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順應教育教學發展的基本趨勢,不斷改進并革新教學方法,以實現群文閱讀教學的科學組織與高效開展。
一、根據教材設置主題,選擇合適的文章
主題的設置是群文閱讀教學實施和開展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設置了合適的主題,才能夠讓閱讀更具針對性、有效性。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牢牢地把握教材課本,對教材進行全面、深入且細致的研讀,去分析和掌握教材中文章的基本特點,考慮教材文章的作家、體裁、內容、情感、文本結構、寫作手法、表達方式等不同的要素,結合學生自身能力、興趣及學習水平來設置群文閱讀的主題,保證主題的集中性、可議論性、明確性,從而能夠依據主題來選擇合適的文章。
例如,在教授《觀潮》這篇課文時,課文主要圍繞錢塘江漲潮的事件展開的描寫,讓學生們邊閱讀邊想象畫面,體會自然景觀的奇特,根據本節課文的特點,筆者還為學生們篩選了其他具有相同特點的文章。在課程開始后,筆者先以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引入,讓學生們感受本節課文的主題,隨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圍繞奇特的自然景觀為了主題,說一說自己還曾學習過哪些有關的課文。通過這個方法,學生們開始回顧已學知識,將已學課文和新的課文相互聚合。這樣,筆者通過根據教材設置主題,選擇合適的文章,增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從結構層次組合文章,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在確定了群文閱讀的主題和文章之后,還需要對這些文章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避免將文章雜亂無章的放在一起的情況,以真正發揮群文閱讀教學方法的作用,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根據主題來精心選擇所要閱讀的文章,確定群文閱讀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科學的整合、編排、串聯與優化設計,從結構層次的層面來實現文章的有效組合和合理架構,從而從不同的方面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和認知,讓學生可以快速地去了解群文閱讀的主題和內容,使其閱讀情況達到最優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呼風喚雨的世紀》時,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學生們對課文進行閱讀,初步熟悉本節課程的內容,在有了第一次閱讀的過程后,筆者再帶領學生們對課文進行分析,勾畫文章的主體結構,了解課文的情境構圖。這時,筆者再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們獨立閱讀課文,同時,筆者會將相同類型的課文進行導入,讓學生們將不同的情節構圖進行對比,感受各篇課文的描述特點。這樣,筆者通過從結構層次組合文章,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科學合理設置問題,促進學生閱讀理解
閱讀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樣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深入閱讀,從而有助于學生的閱讀理解、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思維觸發,來科學合理地設置一些啟發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并選擇恰當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動機,促使學生帶著疑問展開閱讀,去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不自覺間梳理文章結構、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情感,直指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麻雀》時,在本節課程正式開始前,筆者先為學生們引入一些其他課本,同樣以“母愛”“親情”為主題,待學生們對這些課文有所了解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朗讀本節課文。隨著,多篇課文的對比,學生們認識不僅認識到了“母愛”偉大,同時還對課文結構有了深刻的認知,這時,筆者再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們提出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的思維,讓學生們進一步理解課文。這樣,筆者通過科學合理設置問題,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理解。
總的來說,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方法和策略,是符合小學語文教學要求的,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素養。所以說,每個小學語文教師都需要順應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基本趨勢,樹立科學、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思想,以學生的認知發展作為出發點,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閱讀材料,以根據教材設置主題、從結構層次組合文章、科學合理設置問題為手段來促進群文閱讀教學的運用和實施,帶給學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羅志成.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16):33.
[2]夏發明.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