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喜
摘要:新型學徒制是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參與的聯合育人模式,具有辦學雙主體、資源雙配置、育人雙師資、學習者雙身份的特點。筆者學校開展新型學徒制的教學實踐證明,企校雙制、工學一體聯合育人,對企業、學生、學校都具有極大的益處,關鍵在于聯合育人體制、機制的建立以及有關政策的落實。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 企校雙制 實踐 技能人才
企校雙制是企業結合崗位實際提出育人目標,本著“干什么、練什么”“缺什么、學什么”的理念,通過崗位練兵的形式開展培養。教學由企業和學校分別組織,有別于傳統學徒制和職業院校育人單一培養,是兩種模式的有機組合。本文結合筆者學校開展新型學徒制的實踐,談談自己認識和體會。
一、新型學徒制特點
新型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存在很大差異,是企業和學校聯合育人模式,以生產需求為核心,開展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兼具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的培養。
1.新型學徒制內涵
新型學徒制是政府、企業和學?!叭弦弧钡墓芾眢w系,其內涵是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參與,通過“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共育人才。企業、學校共同配置教學資源,采取工學交替、脫產或半脫產方式育人。在新的教學模式中,辦學主體由學校轉為企業;育人方式采取工學交替,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辦學模式實行“企校雙制、工學一體”,雙主體、雙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了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檔升級。
2.新型學徒制特點
(1)企校育人深度融合。新型學徒制使校企合作得到了深化,克服了以往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調動企業和學校雙主體辦學的積極性。企業作為辦學主體,將技能型人才培養納入企業人力資源規劃,按崗位培養或提升員工能力和素質;學校按企業需求,充分發揮育人優勢,更好地服務企業需求,提升學校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2)育人目標明確具體。按崗位生產提煉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培養目標和能力結構,增加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對企業來講,學習者是學徒身份,學什么、怎樣學,按生產需要確定。對學校來講,學習者是學生身份,依企業需求和職業標準,有效組織教學。
(3)資源配置實用有效。依據職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按崗位流程,布置教學場所,確保教學、訓練和崗位有效對接。按教學內容,配置和建設訓練工位,優化學校設施的配置;按能力目標,配置師資,增強師資的適宜性。核心能力培養,由教師按需確定,呈現師生間關系;職業能力訓練,由師傅訓練、指導,呈現師徒間關系;核心能力由教師和師傅協商確定,感受企校不同的理念。企校雙師按工學交替方式,合理配置資源,確保資源配置有效性。
(4)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學生分別在學校和企業不同教學場景進行學習和訓練,體現了企校雙元育人的格局。構建由企業、學校和相關人員共同參與的教學評價體系,對知識、能力、素質進行評價,形成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做到過程評價、目標評價和發展評價相結合。評價標準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評價組織可依評價內容分別組織,體現評價客觀、靈活、公正。
(5)協議約束規范行為。依據有關政策規定,建立和完善相應體制、機制。企校簽訂委托培訓協議,明確學校責任和權利;企業和學徒者簽訂勞動協議,明確培訓后崗位和待遇;學校與學生簽訂培養協議,明確學生在校期間應達到的水平。企、校、生簽訂三方協議,約束各自行為,實現企業得人才、學生得技能、學校得發展的目標。
二、新型學徒制現存的問題
新型學徒制實現了雙主體育人,發揮了雙資源的優勢,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企校共育模式創新問題
開展新型學徒制,雖然企業發揮了主體作用,但教學組織運行,存在“企業+學?!钡倪\行模式,還沒有實現充分的融合。企業按崗位需求和工作任務框架,構建教學內容和訓練項目,確定能力目標;學校按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設置教學內容和訓練項目。由于企校雙方關注點不一致,導致教學組織、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存在差異。因此,企業和學校要認真研究新型學徒制的實質,創新育人思路,兼顧需求和質量雙重關切,確保企校育人目標一致。
2.企業主體地位確立問題
以往企業很少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從學校招錄所需人才,上崗前進行再培養、再提高。新教學模式明確了企業育人主體地位。企業將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統一,技能訓練和崗位操作結合,教師和師傅目標一致,學校和企業責任共擔。企業切實履行育人主體責任,擺脫重生產、輕育人的觀念。抽調骨干技術人員擔任師傅,劃撥必要設施設備投入實訓。結合教學、訓練內容,安排學生頂崗操作。將技能型人才培養納入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和企業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和規范,確保新型學徒制在企業落地生根。
3.育人機制構建問題
新型學徒制是新的育人模式,企業對其重視程度不一。有的企業還存在機制不健全的問題,模式運行受到影響,在履行育人主體責任方面,投入經費不足。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促成企校雙方共同努力,積極推進新模式運行機制。按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組建聯合育人工作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管理、落實工作。雙方共同規劃、設計培養項目,共同組織工作,共同落實經費和有關政策。
4.新型學徒制政策落實問題
企業員工包括在職員工素質提高、轉崗培訓、下崗再就業和新入職員工的培養。在職員工培養往往有明確目標,培訓時間較短,培訓內容多為專題、常見問題或新技術應用等。學習期間,學習者工資、獎金和福利都正常。轉崗人員培養有別于原崗位學習,屬于進入新崗位前的培訓,一般培訓時間相對較長,學習期間基本都享受原崗位工資和待遇。對于下崗再就業和新入職員工的培養,學習期間享受的工資、待遇要落實好,勞動合同簽訂年限要適當,否則學習者沒有積極性,影響培訓效果。以往企業都是無償從學校錄用所需人員,在新的育人模式下,企業缺乏給予學校培訓費的認識。
三、新型學徒制的實踐與體會
筆者學校作為油田所屬技工學校,近幾年先后與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試油試采公司等十余家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合作育人。以本校與哈爾濱第一集團有限公司企校合作為例,介紹本校新型學徒制開展情況。
1.新型學徒制育人的實踐
筆者學校2016年與哈爾濱第一集團有限公司,在車工、電工、數控、鉗工4個專業開展了聯合育人。該合作項目屬于新入職員工的培養,每個教學班15人,共計4個班。企校雙方按合作項目的特點和要求,共同開展了項目可行性論證,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企業按工種職業標準和工作流程,提供任務清單,學校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初步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由企校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按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落實教學內容,安排教室、教學設施,企業安排車間、訓練用設備;學校安排任課教師,企業落實師傅;按人才培養規格,企校共同組建評價機構。經過一年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培養,所有參訓人員都考評合格,順利上崗。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企、校、生三滿意。
2.新型學徒制實踐的體會
通過對該項目聯合育人的跟蹤、反饋,總結和分析,我們的體會如下。
(1)優勢互補是核心。新型學徒制基礎是學徒,精髓是雙主體。按崗位需求,確定學習任務,配置教學設施設備,由師傅和教師進行指導訓練、傳授知識。結合人才培養需求,選派精兵強將,互派人員交流學習,形成理論和實踐融合。企校發揮各自優勢,設計好人才培養方案,做好教學組織、管理和運行。企校共同招生(工),落實招就結合,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企,實現學生、學徒與員工身份的統一,將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加強道德、職業觀、工匠精神的教育,增強對企業忠誠度教育。
(2)有效組織是保障。影響和制約企校雙制育人效果的根本,在企業和學校育人理念、育人方式、培養內容等方面的協調。學校要發揮優勢,在教學組織、運行和管理方面多提意見和建議,與企業一起規劃人才培養。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學任務與工作任務對接,提升人才培養的運行質量。
(3)完善制度是基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選擇有意愿、有實力企業,建立政府、企業、學校合作育人機制。貫徹《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結合雙方實際,組建企校聯合育人工作委員會,制定《企校雙方合作框架協議》,建立有效管理運行機制,明確雙方主體責任和職責。學校負責學生學籍注冊,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企業負責用工指標落實,崗位技術規范和標準等。
(4)政策落實是關鍵。企業以生產為主,將其納入辦學主體,勢必影響企業資源的分配和占用。有的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落實政策支持。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出臺激勵政策,讓企業有充分主動權參與辦學。通過稅收減免、專項經費計提、教育附件費返還,建立完善投入政策,確保教育培訓經費足額、夠用,激發企業辦學主動性。
總之,新型學徒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實踐,搭建了企業和學校聯合育人的平臺,構建了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長的通道;深化了校企合作,促進了產教融合,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具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