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云
[摘要]讀和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如何恰當處理讀與寫的關系,仍然事關語文教學的成敗。采用單元整合的方式,吸納大量課外文章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將讀和寫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將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以讀促寫;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核心素養
讀和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讀是學生理解文本、積累語言材料、學習規范的語言形式和運用語言技巧的過程;寫是學生將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規范的語言形式和語言運用技巧內化成自己的經驗,然后用書面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讀能夠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寫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時有更豐富的體驗,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與寫的教學常常被分割開,孤立地進行。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無法從閱讀教學中汲取營養來促進自己寫作能力的提升,因而使作文教學也非常吃力。我校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單元整合讀寫用互促教學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立足于單元,整合多篇與本單元相關聯的課外文章引入教學,將讀和寫緊密聯系起來,達到了以讀促寫、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以朗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感,讓寫作更有靈感
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是由朗讀開始產生的。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不但能將學生成功地引入教學情境,更能讓學生對語文學科和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及良好語感的形成。
朗讀的訓練過程關系到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的形成。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中,仍然不能忽視朗讀。在初讀導學課和精讀品悟課以及整個單元的閱讀教學中,都要精心選取多篇文章的重點語段反復進行朗讀訓練。朗讀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讀,也要聽別人讀,讀和聽的過程都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形成對口頭語言和書面表達的獨特感受,進而對文本產生美感和語感。在朗讀中產生的美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的興趣甚至是一種原生的興趣,無關乎成績和考試,只是因為喜歡。因為喜歡朗讀而形成的語感實際上還包括對規范語言規則和形式的無意識感知,既有對口語表達形式和規則的感知,也有對書面語言表達形式的和規則的感知。通過朗讀訓練形成的寫作靈感,有點類似于我們所說的熟讀成誦,也就是說當學生因為喜歡朗讀而反復誦讀文本時,其內容必將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雖然不一定都能達到背誦的程度,但是當學生遇到一個適合的書面表達情境需要運用文本中的這些詞句時,它們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閃現,從而產生寫作的靈感。
二、以閱讀為土壤汲取營養,強化學生的積累意識,讓寫作基礎更堅實
以相同或相近的人文主題構建的單元,因為表達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主題思想,所以運用的語言材料也有相通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積累表達該主題所需要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教師推薦的課外文章,積累自己要在習作中使用的語言材料,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資源。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語言材料產生直接體驗,然后在體驗感悟的基礎上通過批注、摘抄等形式,將這些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資源,再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布局謀篇、修飾潤色,從而建造出心中理想的語言大廈。其實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第一節導學課的環節就開始引導學生為自己本單元的學習擬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學生明確這一單元主題和習作訓練的主要任務。這一主題就是寫作的風向標,它已經告訴了學生在這一單元中必須注重哪些方面語言材料的積累。在群文教學實踐中,學生越來越有積累的意識,這讓他們在完成單元習作時更加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親情難忘》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幾篇課文《爺爺的壓歲錢》《花邊餃子》《父愛的高度》以及古詩《游子吟》《別母》中的語言材料積累內化,并在拓展賞析課上拓展閱讀了《慈母情深》《秋天的懷念》等課外文章,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指向同一類寫作內容的語言材料,在賞析中豐富言語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在這次語言之旅的終極目標,然后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不斷在閱讀中積累,最后在單元教學結束的寫作中彰顯自己的語言財富。在這一單元的習作中,學生的詞匯豐富、句式富于變化、表達較以往更加生動和準確。
三、以閱讀為媒介,引導學生感受細節中語言技巧,讓寫作多一抹色彩
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藝術,即使文章指向同一個主題并且運用同一種寫作方法,因為不同的作者運用語言技巧的不同,作品的表達效果也不一樣。單元整合群文讀寫的教學實踐,提倡吸納運用同一方法或表達同一主題的課外文章進行整合,讓學生在以掌握更多寫作技巧為目標的大量閱讀中,感受作者不同的語言技巧,豐富自身的言語體驗。課題引領下的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更有針對性,更有重點,這是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的一個特色。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整合的文本要么是針對于同一人文主題,要么是運用了同一種寫作手法、表達方式等。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的閱讀教學,其實是學生反復體悟同一主題的文章在細節處理上的不同呈現技巧或者是同一技巧在不同文章中不同運用方式而呈現出不同表達效果的過程。這樣的閱讀讓學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相同特點,又能比較出文本的不同特色。其實,語言文字的運用藝術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大量文本的持續熏陶之下,學生所體會到的精妙往往是他們自己的精妙,并且自然地流淌在他們自己習作的之中。同時,單元整合群文讀寫閱讀教學中的閱讀環境和氛圍很重要,讓學生能夠靜心閱讀更重要。學生在閱讀時往往由于靜心才能精心,由于精心才能夠沉浸于語言文字的芳香,頓悟蘊含其中的精髓。在精心的閱讀后,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定的“仿說”“仿寫”平臺,讓學生運用習得的技巧開展習作。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交友”。在精讀品悟課上,教師根據這一單元的文章特點,將《去年的樹》和《知音》整合到一起進行精讀品悟。這節課教師語言技巧上的關注點是語言描寫的不同呈現方式及其表達效果。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去年的樹》,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感悟人物情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動作、神態、心理、語調等幾個方面為文中的對話添加能體現人物心情的提示語。接著在對比教學《知音》這個環節,也只是對比《知音》中的對話描寫,讓學生感受有提示語的對話的生動和直觀,沒有提示語的對話簡潔和耐人尋味。這樣先從細節品讀中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中所運用的描寫方法,再從點上重點突出語言描寫的不同呈現形式帶給讀者的不同感受,讓學生感受語言運用技巧的精妙。在第二課時,教師又讓學生用今天學習的描寫技巧,再現生活中的一段簡短對話。對話寫完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品評,學生邊品邊評邊領悟,掌握了對話描寫的技巧。
四、以閱讀為載體,立足整個單元提煉核心方法,讓寫作更有法可循
現行教材都是以相同的人文主題為依據組合到一起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學生學習的優秀范例。這些文章之所以精美,是因為其中巧妙地運用了某種寫作手法。這些寫作手法往往不如主題思想那樣鮮明,而是隱含于文本當中,需要學生仔細體悟,才能對其有所體驗,并且在反復的體驗中學會運用。在群文閱讀教學備課時,教師首先要把蘊含在本單元中的核心方法提煉出來,然后依據這種方法或主題將課外的與本單元中涉及的核心方法的文章吸納進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精讀板塊的教學讓學生感知這些方法,引導學生反復體悟這種方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再在教學中搭建訓練的平臺讓學生嘗試運用。在之后的拓展閱讀模塊中,教師再通過引入課外文章讓學生豐富這種體驗,產生更深刻的體悟。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帶著對同一種寫作手法的關注,在多篇文章中反復揣摩這種手法的使用要領,逐漸產生運用這種手法去表達的意識。這時教師在寫作指導模塊中,通過回顧整理,讓學生將前面閱讀中學到的方法與單元習作任務加以聯系,再進行系統、細致的指導。這時學生既積累了語言材料,又習得了單元中的語言技巧、核心方法,還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寬了寫作思路,學生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寫作欲望,此時讓學生完成習作可謂水到渠成。在完成習作的作文評改課上,教師將學生的習作構成一組組新的群文,讓學生在品評修改中再次加深對核心方法的領悟,再次拓展知識面。
立足于整個單元整合多篇與課文相關聯的課外文章組成群文,帶領學生開展有層次的群文閱讀,在閱讀中實現讀寫深度結合,做到以讀促寫、以寫帶讀,一定會達到讀寫互促、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婧婧.在讀寫實踐中學會作文[J].新課程,2011,(07).
[2]趙振民.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協同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04).
[3]蔡銀.在閱讀中學會積累[J].閱讀,2005,(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