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讓么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廣大教師都已經意識到情境教學法早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也應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效果可佳的學習狀態,輕松學到數學知識。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直觀情境;生活情境
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大都已經不適合運用在現在的課堂教學當中,情境教學正在新時代的課堂教學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初中數學教師這一職業的經驗,對如何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發表幾點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對廣大初中數學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新課程改革早已提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的要求。提出問題對于引導學生學到知識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夠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問題,那么往往等于幫助學生解決了一半的學習困難。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快樂地學到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法》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如果將兩個水庫的水位基準作為“0”,規定上升為正,下降為負,甲水庫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庫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四天后甲、乙水位的總變化量是多少?”然后,我以3x4=12來使學生探究(-3)x4等于多少。之后,我又對問題進行了改進,對學生說道:“如果有一丙水庫,其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那么四天前該水庫的水位是多少?”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出,其水位應該是(-3)x(-4)=12厘米。最后,我與學生共同總結了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應為: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感興趣的情況下有效學到了數學知識。
二、創設直觀情境,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對于大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抽象能力尚未成熟,若要使其理解一些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還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多媒體早已經成為輔助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如此,形象的畫面便可以展現在學生眼前,對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有很大的幫助,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抽象數學知識的難度。
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這一節時,首先,我為學生大概講解了一次函數的概念,但是由于函數概念過于抽象,學生無法將其理解透徹。在學生知道繪制函數圖像需要幾個步驟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形象地將k的符號不同的情況下利用幾何畫板畫出一次函數的圖像,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在k不同的情況下y隨x的變化情況。最后,我讓學生談了對這節課的理解,并對學生設計了一些簡單的習題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我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直觀情境,彌補了學生抽象能力的不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對函數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為學生以后學習函數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聯系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用,這是每一位從事數學教師職業的人都看到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聯系生活情境,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讓學生明白數學和生活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快樂。如此,定當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使學生高效學到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投影》這一節時,首先,我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根據其概念聯系生活中有哪些投影的例子。然后,我通過生活中的圖片和視頻來加強學生對以上概念的理解。接著我讓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列舉出了人在路燈下的影子變化、皮影戲等例子。之后,我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了光源和物體變化對影子的影響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新知,以此來培養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使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達到了高潮。這樣,我通過聯系生活情境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積累了生活中的數學經驗,對學生以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課堂教學中以聯想實際生活的方式學習,都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都是有利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教學法,但是歸根結底,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不但要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教學法,而且要在創設情境教學法的同時,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再將其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之上,使學生產生對數學深深的熱愛之情,幫助學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家居.創設課堂情境,激活數學思維——淺談初中數學情境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53-154.
[2]張衛.情境教學和高效課堂的反思——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3):5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