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昕
摘 ?要:時代的飛速發展對于人才的知識、技能、態度和能力不斷有新的要求,數學教學也不能再局限于對淺層知識的講解,而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滿足社會先進需求的一種進步。其中,模型思想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數學模型思想的訓練,將數學模型思想有效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融入課堂之中,從而有效地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模型思想;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模型思想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對學生在數學學習與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一些教師不注重知識本質的解釋,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學生無法實現知識間的聯系和轉化,導致對知識的應用不夠靈活,無法開闊思維等。造成這些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模型思想的培養的培養不夠重視,使得學生只學到了“死”的知識,無法“活”用知識。因此,對于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在新的發展階段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小學數學二年級《圖形的運動》為例,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模型思想培養的發展過程。
一、啟發學生的數學模型意識
小學生天生愛玩好動,學習動機不強,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仍舊死板地將課堂完全看作是自己的“主場”,過多地利用自己的師威壓抑學生的天性,迫使學生整節課都端坐在講臺下被動地學習,使得學生無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思維很難得到鍛煉。因此,數學教師必須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多穿插一些益智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啟發自己的數學意識。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中關于平移現象的認識是從纜車和開拉門等這種日常生活中可以看見的現象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模型其實離自己很近,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模型思想與空間建模的能力。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生活中選取素材,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步對于數學中“對稱”這一概念有所認知,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找到數學模型,以啟發學生的模型思想。
二、提高學生動手建模能力
有調查顯示,許多中小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模型思想,他們認為,數學的模型思想僅僅用在一些圖形、圖像等可以看得見的具象上面,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將模型思想的培養片面化。但是數學的模型思想不僅僅是讓具象立體化,還可以讓抽象的數字生活化。這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太少,學生在實際生活或學習的過程中,很少有機會主動接觸數學模型,或者是被動數學模型,從而導致數學模型思想的教學與生活割裂開來,造成學生感覺數學模型思想與生活無關的假象。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這一章節中,講到了對于圖形對稱性的認識。教師可以從網絡上選取一些常見的具有對稱性的動畫或圖片,比如學生常見的蜻蜓、蝴蝶,將這些形象對稱的昆蟲圖片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畫,詢問這些小昆蟲有什么特點,加快課堂教學的步伐。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能夠積極發言,很快就能發現蜻蜓和蝴蝶的兩對翅膀在扇動時是重合在一起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趁機引入“軸對稱”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學生動手建模入手,比如引導學生們可以通過手動剪紙的方式自己來剪出一個具有對稱性的模型出來,來鍛煉學生的動手建模能力。或者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對稱性的物體,讓學生逐漸增強在生活中建立模型的意識,來提高學生的建模能力。
三、樹立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教學目標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夠穩定,雖然課程改革使數學課堂有了新的面貌,但許多教師仍舊無法完全擺脫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上昏昏欲睡。因此,教師必須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樹立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多媒體技術給教學內容進行“包裝”,讓學生在新穎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并促使學生樂于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課本教材中,對于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通常是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比如,剪紙游戲、陀螺制作等令學生津津樂道的事物出發,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提高對于數學模型思想的認識,從而逐步地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娛樂游戲來活躍課堂,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游戲教學能幫助學生在模型思想的建立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數學建模素養的養成也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促成的。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和教學經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助力,促使學生逐漸獲得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余妙.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7):59.
[2]李艷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