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蕊
摘 ?要:在當前的社會結構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對于人才的需求轉變為“會學型”,這點在課程改革中也有所體現。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緊跟潮流,專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通過小學數學的學習獲得一定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視角下,教師在課上的主導地位被弱化,逐漸作為學生小組活動的指導者存在,而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又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內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通過面對面地與同學進行交流、溝通、討論、動手實踐等,來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問題的解決。這種學習方式相比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明顯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與探索,提出以下幾種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一、合理分組,保證學生在組內的學習效果
所謂合理分組,是指教師應該明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將不同學習能力與學習風格的學生劃分為一組,讓學生能夠在組內的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吸收到不同的觀點,聽到不同的意見,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同時,盡量保證組間能夠進行抗衡,以免在探討問題時有些小組在結束授課時仍然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損傷學生的學習自信。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進行分組,并將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在課上展示出來。首先,教師根據提前調研的學生學習情況來將學生進行分組,在組內的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個別同學的變動也可以接受,這也能夠讓學生在人性化管理的課堂上進行舒適的學習。其次,教師展示需要學生計算的題目,分別是:一個底面積為25的圓柱體切成兩個同樣大小的圓柱體后,表面積是否有所增加?增加了多少?已知,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188.4cm,高是50cm,則它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次,學生在做好組內分工的基礎下進行問題的探究,第一個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會不理解,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表面積是否有所增加,再將其代入題目的計算中。最后,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題目的總結和分析,在尊重學生探究成果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更加細致的講解,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適當競爭,用組間的抗衡激起學生斗志
小組內的合作與小組間的競爭是不沖突的,同時適當的競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得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勁頭,讓學生在積極學習氛圍的影響下調動自身的主動性,從而打造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依據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并準備好學生可能需要用到的圓柱體、圓錐體等,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最合理且最多的推導方式的小組獲得勝利。首先,學生需要在組內討論出本次探究的實驗方案;其次,遞交自己的實驗方案并根據實驗方案來領取相關的用具;再次,學生在組內嘗試著解決問題,按照小組內討論的情況進行實驗,并根據實驗的過程和現象做好記錄;然后,學生小組代表在全班范圍內發言,說說自己小組所采取的實驗方案,以及最終的推導結果;最后,教師和學生進行推導過程的再現,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注重合作,讓組內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在一個小組內,有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自然也有想象能力強的學生,也有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而數學問題又涉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深入剖析以及嘗試解決等,學生小組也要發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特長,讓每個成員都能夠參與小組合作探究。同時,小組組長應該做好小組成員的分工,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并及時進行小組人員的變動,如這次活動的記錄員可以擔當下次的匯報員,推理人員可以成為下次的動手操作人員等等。
例如,在例題“李瀟要運往超市一批蔬菜,上午運走了總數的30%,下午運走了總數的20%,還剩160kg,這批蔬菜的總重量應該是多少千克?”中,小組組長需要明確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主要任務,明確出此次合作探究活動的記錄員和匯報員,因此此次例題的解析不需要動手操作,所以除了兩名同學需要參與合作探究外,還需要做好小組內解題思路的記錄和表達。這樣一來,所有成員都能夠在探究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之后進行的交流也就更加順暢。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強調學生之間的學習信息共享,重視學生在組內的合作,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分組來平衡地把控課堂上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能夠在組內吸收到不同的觀點,同時融入適當的競爭讓學生更有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激情,最后注重學生在小組內部的分工與合作,加強學生小組內部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趙鵬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06.
[2]楊穎.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