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林
摘 要: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奮斗目標和教學追求,因為只有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夠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效益的提高,才可以真正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小學數學是我國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應當遵循基本的教學規律和原則,重點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從運用教學情境、變革學習方式、融入生活實例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分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具體途徑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轉變過去單方面傳輸的教學傾向,轉變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方式,調整教學結構、策略和體系,改善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 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以全面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知識、情感與能力的全方面發展。因此,在新的任務和要求下,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走出傳統觀念和模式的誤區,以全新的觀念和思想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出發點,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發揮、彰顯出數學學科的教育功能和積極作用。
一、運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習動力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進而帶給學生新鮮的感受和體驗,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變革過去單純說教的方式,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教學,將數學知識和信息以圖像、動畫、短片等形成呈現出來,創設和營造出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鮮活,進而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優化學生感性認識,進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動力。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平移、旋轉與對稱》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圍繞梯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以及軸對稱圖形展開的教學,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動力,筆者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們展開教學。上課后,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了幾組圖形的旋轉和平移過程,讓學生們初步認識圖形變換的方法,然后,筆者再通過多媒體將圖形平移和旋轉的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帶領學生們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變革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才可以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進而讓學生深入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變革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肯定并發揮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位置,適當地放手以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究空間,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地對問題、知識展開自主學習,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質疑,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和見解,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四則運算》這部分知識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注重對知識點的傳輸,卻忽視了學生們的掌握情況,因此,筆者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首先,筆者對小數四則運算的方法進行講解,讓學生們熟悉小數四則運算的方法,然后,筆者再通過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一些例題,并給予學生們自主探究的空間,以此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融入生活實例,增強學生理解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和最終運用的歸宿,生活中蘊藏著許多與數學知識、概念和定理相關的真實性案例,如果能夠將這些案例融入到實踐教學過程中,便可以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簡單易行,有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地拓展教學思路,以生活化觀念為指導,積極挖掘、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素材、案例和資源,巧妙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去,以此來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可以站在生活角度去理解,體會數學的本質與意義,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小數乘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主要以小數乘法展開教學,實際上,在生活中有許多關于小數乘法問題,為了增強學生們的理解,筆者融入了生活實例,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展開教學。當筆者以學生們熟悉的事物展開教學后,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愈發高漲,并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保持了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融入生活實例,增強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同時這也是數學教學根本目標和任務。所以,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樹立科學的觀念和正確的思想,通過運用教學情境、變革學習方式、融入生活實例等策略的運用,來促進數學教學的轉變和優化,最終真正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郝殿娟.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教師,2018(S1):119.
[2]陳祖華.關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討[J].數碼設計,2017,6(10):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