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娜
摘 要:數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傾注全部心血去完成教學任務。在面對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師不光要完成本學年教材內容的教學,還要帶領學生對之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復習,對教師的教學效率要求較高,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卻苦于沒有提升教學效率的好方法,而給教學工作帶來諸多困擾。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六年級;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六年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學年,在這一學年中,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是之前所不能相提并論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的壓力來源,并在教學活動中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同時,結合學生進入六年級之后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心理狀態等方面所產生的變化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平穩地度過六年級這一關鍵的學年,為升入初中做好準備工作。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興趣是學生面對任何知識與技能學習時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進行轉換,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引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不僅如此,讓學生擁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將產生的問題與困難帶到課堂上,讓教師能夠展開更具針對性的講解,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有效時間,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進行《圓柱與圓錐》的教學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用教室中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將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讓學生收獲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與圓錐的面積公式,教師可以將課件中的圓柱與圓錐進行拆解,讓學生了解幾何體如何組成,并將之前學過的圓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運用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新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經過教師的演示與指導,產生了激烈的思維活動,感受到了數學中蘊含的樂趣,同時,也被多媒體教學的新穎形式所吸引。
二、單元梳理結構,完善知識框架
單元梳理知識,是幫助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積累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不能脫離基礎知識的,脫離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就像空中樓閣,是非常不牢靠的。同時,小學數學的知識之間看似毫無瓜葛,實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找到知識之間的隱藏聯系,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完成的知識框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靈活調度,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總復習時,會講到幾何圖形的相關內容,在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將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式進行統一復習,讓學生將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牢記于心,同時,讓學生通過繪圖的方式,將學過的幾何物體的組成部分畫出來,并給出計算的公式以及幾何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一來,學生發現了幾何圖形與幾何體之間的隱藏聯系,能將這兩種知識在腦海中形成具有緊密關聯性的知識框架,從而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緩解了一部分的應試壓力。
三、優化課堂結構,提升教學效率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以灌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模式非常容易扼殺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并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嚴重的依賴性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因此,教師要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做出優化以改善傳統課堂中出現的這類問題,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進行《位置與方向》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方式對課堂結構進行優化,改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課堂模式。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如何分辨位置與方向,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方案:首先,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平面圖中分辨位置的方法。其次,將課堂搬到室外,教會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辨別方位,并要求兩個學生分別站在不同的地點,讓學生分別以自己和其他學生為標準,去判斷自己在對方以及對方在自己的什么位置。學生完成了這項活動之后,會對如何判斷方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相同的課堂時間中,明顯地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技能。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時,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收獲直觀的學習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到知識之間的隱藏聯系,并通過講解,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最后,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讓數學課堂“填得更滿”,使教學效率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萍.淺談提高小學數學高段教學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9(18):37.
[2]甘增桃.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的策略闡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