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娜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歷程當中,學生的朗讀能力從來都是不可缺失的學科能力,但是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朗讀教學卻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朗讀課能力遠遠不及以往的學生。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朗讀能力為核心,從“查字識詞”,掃除朗讀的障礙;“教師范讀”,提供朗讀的讀法和“個人展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三個方面展開系統論述。
關鍵詞:朗讀;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朗讀能力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必須掌握的能力,不論是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還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比較重要。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的學習加深對于課文的認知,感受文章的文字美、精神美和情感美。但是對于教師而言,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想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遵守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方案。否則很容易影響教學效果,導致教學的失利。
一、“查字識詞”,掃除學生朗讀的障礙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生的字詞儲備較少是影響學生朗讀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教師可以從“生字生詞”入手,教會學生在字典上查找生字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己掃除擋在自己面前的閱讀障礙。這對于學生而言,更是一種鍛煉,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看海》一文中,學生在這篇文章當中,已經脫離了“保姆式”的全拼音輔助環境,遇到陌生字詞的可能性會比較大,教師就需要為學生講解查找陌生字詞的基本方式,例如拼音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對于不知拼音的陌生字詞而言,就需要充分運用部首查字法來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在本文中,“潮”,“灘”,“仿佛”,“轟轟”,“怒號”等詞匯是相對比較難的生字生詞,學生需要把這些陌生字詞解決之后,才能消除部分閱讀障礙。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避開了生字生詞的阻攔,對于朗讀課文就會輕松很多。不少學生由于沒有“查字識詞”的前期操作,就會使得自己在朗讀過程中受到各種阻撓。因此教師需要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習慣的養成,將“查字識詞”的理念灌輸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二、“教師范讀”,提供學生朗讀的讀法
當學生在語文朗讀過程中順利跨過了“教師范讀”這一道關口,就可以正式接受朗讀的“洗禮”了。朗讀對于學生的讀音把握和語感要求比較高。而學生對于課文閱讀而言,語感更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即使非常努力去控制,還是會出現各種“跑音”、“錯聲”以及“語氣問題”。對于教師而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為學生進行“范讀”,讓學生通過模仿來找到基本的讀音,當學生能夠自由把控讀法和情緒控制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掌握了。
例如,對于《江畔獨步尋花》這首古詩而言,就十分適合學生朗讀,雖然詩文不長,但是對于學生的朗讀要求依然不低,若沒有多次反復練習,很難達到理想的閱讀狀態。例如,文中的“黃師塔前江水東”這一句的讀法,學生很容易為其所困,“黃師塔”在此處應當分開讀呢?還是合在一起讀呢?如果合在一起讀的話,“前江水東”又應當如何去讀?對于斷句問題方面,學生會因為自己的閱讀經驗不足而飽受困惑之苦,若教師能夠為學生進行范讀,便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斷句方面的領悟,由此也可讓學生真正掌握朗讀的精髓。
三、“個人展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朗讀教學最后一道關口便是“個人展示”環節。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學生經歷了前面所有環節的練習,最終還是需要在實戰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進而暴露出自己在課文朗讀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問題。而教師在這個環節需要十分認真地聽,找出學生存在的所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改正自己現存問題。
例如,《三峽之秋》是一篇十分優美的課文,字優、詞美、句順。當學生把這篇課文的生字生詞和發音斷句以及相關問題全部解決的時候,就可以在學生和教師面前進行有感情地放聲朗讀。“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樹和柚樹開始。”這一句話,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引出了三峽的秋天到了,這是一種十分常用的寫作手法,常常能夠為讀者帶來不錯的閱讀享受。文章通過“早晨”,“中午”,“下午”和“夜”這不同的實踐來對三峽的秋天在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景色,為讀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視覺感受”,在這優美的景色下使得學生也更加積極地去盡情發揮。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從上述三個方面展開。學生通過“查字識詞”排除“路障”,而教師在關鍵時候予以學生正確的朗讀節奏和讀音,幫助學生學會朗讀的發音和斷句,最后就把舞臺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個人展示”發現自己在朗讀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反復練習朗讀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金花.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亮麗風景——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J].華夏教師,2018(24):69.
[2]陸靜怡.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朗讀能力——小學語文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7(21):26.